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界定相关概念 | 第10-15页 |
第一节 专家、专家证人、专家证言、专家意见、专家证据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鉴定人、鉴定结论、专家辅助人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寻觅英美法系中关于“专家证人”的规定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专家证人制度设立的缘由 | 第15页 |
第二节 专家证人的资格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启动与选任专家证人 | 第16-17页 |
第四节 专家证人的基本特点 | 第17-19页 |
一 专门性 | 第17页 |
二 从属性或依附性 | 第17页 |
三 意见性 | 第17页 |
四 非终局性 | 第17-18页 |
五 公正性 | 第18页 |
六 扩张性 | 第18页 |
七 限制性 | 第18页 |
八 合作性 | 第18-19页 |
第五节 与专家证人制度相关的重要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一 专家证人优先服务于法庭 | 第19页 |
二 专家证人的有限性与统一性 | 第19页 |
三 限定专家证据的应用范围 | 第19页 |
四 专家证据的开示 | 第19-20页 |
五 专家证据的书面性要求 | 第20页 |
六 专家证据的可采性规则 | 第20-21页 |
第六节 与专家证人制度相关的其他独特规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甄别专家证人制度与鉴定人制度的异同 | 第22-26页 |
第一节 二者的共同之处 | 第22页 |
第二节 二者的区别 | 第22-24页 |
一 主体资格要求不同 | 第22页 |
二 二者与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同 | 第22-23页 |
三 二者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 第23页 |
四 二者参与诉讼的方式不同 | 第23页 |
五 二者提供的证据在效力上有所不同 | 第23页 |
六 部分权利义务不同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专家证人与普通证人比较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指陈我国鉴定人制度在实践中曝露出的些许问题 | 第26-30页 |
一 鉴定机构的设置 | 第26页 |
二 鉴定程序的启动 | 第26-27页 |
三 鉴定结论的可采性问题 | 第27页 |
四 该制度在解决专门性问题上 | 第27-28页 |
五 对鉴定结论的审查上 | 第28页 |
六 庭审程序上 | 第28页 |
七 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上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构建中国特色的专家证人制度 | 第30-38页 |
第一节 其他学者的应对之策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改革、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制度 | 第31-33页 |
一 鉴定机构的设置 | 第31-32页 |
二 鉴定程序的启动 | 第32页 |
三 鉴定人出庭作证 | 第32页 |
四 鉴定结论的开示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构建中国特色的专家证人制度 | 第33-38页 |
一 在中国建立专家证人制度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二 在中国建立专家证人制度的可能性 | 第34页 |
三 构建中国特色专家证人制度的具体策略 | 第34-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2-45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