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6页 |
1 引言 | 第16-34页 |
·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 第16-17页 |
·承载力的演化和发展 | 第17-19页 |
·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特点及研究对象 | 第19-23页 |
·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的关系 | 第23-24页 |
·生态承载力常见的几种定量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分析 | 第24-28页 |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法 | 第24-25页 |
·资源供需平衡法 | 第25页 |
·生态足迹法 | 第25-26页 |
·指标体系法 | 第26-28页 |
·系统模型法 | 第28页 |
·生态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及未来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生态承载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9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29-31页 |
·研究背景 | 第29-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基本研究思路 | 第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2 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第34-40页 |
·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内涵 | 第34-37页 |
·生态弹性力 | 第35-36页 |
·承载媒体的支撑力 | 第36页 |
·承载对象的压力 | 第36-37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37页 |
·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9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7页 |
·标体系的设计和筛选 | 第37-39页 |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 | 第39-40页 |
·评价的指导思想 | 第39页 |
·分级评价的步骤 | 第39-40页 |
3 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第40-48页 |
·北京市自然概况 | 第40-41页 |
·地理概况 | 第40-41页 |
·气候概况 | 第41页 |
·地质地貌 | 第41页 |
·北京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41-44页 |
·北京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 第41-43页 |
·北京市的社会发展状况 | 第43-44页 |
·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污染状况 | 第44-48页 |
·自然资源利用状况 | 第44-45页 |
·环境污染状况 | 第45-48页 |
4 北京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8-60页 |
·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48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48页 |
·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北京市生态承载力各分层指标的构建 | 第49-54页 |
·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弹性力的分层指标建立 | 第49-50页 |
·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承载媒体的支撑力的分层指标建立 | 第50-51页 |
·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承载对象的压力的分层指标建立 | 第51-52页 |
·北京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54-60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8页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58-59页 |
·生态承载力分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 北京市生态承载力状况分析 | 第60-102页 |
·生态弹性力分析(B1) | 第60-65页 |
·承载媒体的支撑力分析(B2) | 第65-80页 |
·资源供给能力(C5) | 第65-68页 |
·环境治理和投资(C6) | 第68-72页 |
·社会进步(C7) | 第72-77页 |
·经济发展(C8) | 第77-80页 |
·承载对象的压力分析(B3) | 第80-95页 |
·资源耗损(C9) | 第81-84页 |
·环境污染(C10) | 第84-87页 |
·人口压力(C11) | 第87-91页 |
·经济增长压力(C12) | 第91-95页 |
·准则层及分目标层权重的确定 | 第95-98页 |
·生态承载力状况综合评价 | 第98-102页 |
·承载媒体的支撑能力和承载对象的压力综合评价 | 第98-99页 |
·生态承载力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 第99-102页 |
6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判定 | 第102-106页 |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02页 |
·支持指标体系 | 第102页 |
·压力指标体系 | 第102页 |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图谱 | 第102-103页 |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判定 | 第103-106页 |
·发展度和发展稳定度 | 第103-104页 |
·可持续发展度 | 第104-106页 |
7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 第106-116页 |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 第106-110页 |
·生态弹性力的变化 | 第106页 |
·承载媒体支撑力的变化 | 第106-108页 |
·承载对象压力的变化 | 第108-109页 |
·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度 | 第109-110页 |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10-112页 |
·生态弹性力稳定性有待提高 | 第110-111页 |
·资源利用效率低和能源消费水平过高 | 第111页 |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 第111页 |
·人口压力过大 | 第111-112页 |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112-116页 |
·生态弹性力的策略 | 第112-113页 |
·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 第113-114页 |
·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 第114-115页 |
·人口发展策略 | 第115-116页 |
8 结论和展望 | 第116-120页 |
·结论 | 第116-117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7页 |
·展望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