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论文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导论第11-27页
   ·问题的提出第11-16页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第11-12页
     ·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关怀的思考第12-13页
     ·知识工作者"过劳死"频发第13-14页
     ·关于本研究的特别说明第14-16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第16-18页
     ·过度劳动第16-17页
     ·知识工作者第17-18页
   ·研究的意义第18-20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8-20页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20页
   ·研究的方法第20-21页
     ·经济模型分析法第20-21页
     ·比较制度研究法第21页
     ·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第21页
   ·研究的路径第21-24页
   ·研究的创新性努力第24-27页
2. 国内外过度劳动的研究状况分析第27-58页
   ·研究的思路第27-28页
   ·过度劳动的内源性研究第28-39页
     ·体验说第29-31页
     ·表现说第31-32页
     ·后果说第32-34页
     ·时间-强度说第34-35页
     ·过度劳动的分类第35-39页
   ·过度劳动的外源性研究第39-53页
     ·"过劳死"的发展简史第40-41页
     ·医学视角下的过度劳动后果研究第41-46页
     ·社会学视角下过度劳动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第46-47页
     ·管理学视角下过度劳动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第47-48页
     ·法学视角下"过劳死"的立法与价值导向研究第48-50页
     ·经济学对过度劳动后果的研究第50-53页
   ·过度劳动问题的研究概况图谱第53-54页
   ·过度劳动研究的主要缺陷第54-56页
     ·缺少统一的评定标准和体系第54-55页
     ·缺少对过度劳动问题成因的系统剖解第55页
     ·缺乏对过度劳动问题形成机制的研究第55页
     ·对策研究的空洞与乏力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3. 过度劳动的评定体系构建第58-92页
   ·基于过度劳动内涵的研究思路第58-61页
     ·过度劳动的内涵第58页
     ·过度劳动的三个构成要件第58-60页
     ·过度劳动评定的两大维度和五个方面第60-61页
   ·构建依据第61-80页
     ·疲劳的评定原理与指标第61-66页
     ·"过劳死"的病理征兆第66-70页
     ·工作状态的评定第70-76页
     ·日本对劳动者疲劳积蓄度测量的研究第76-80页
   ·评定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评定方法第80-88页
     ·构建思路概述第80-81页
     ·构建过程第81-88页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88-90页
     ·信度检验第89页
     ·效度检验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4.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剖析第92-119页
   ·研究的思路第92-93页
   ·过度劳动的根源与实质第93-99页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第93-94页
     ·过度劳动的实质——劳动的异化第94-99页
   ·过度劳动的深层次原因第99-107页
     ·社会文化层面第99-102页
     ·社会经济层面第102-105页
     ·社会制度层面第105-107页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直接原因第107-115页
     ·个体特质第107-108页
     ·知识工作者的群体特征第108-113页
     ·管理因素第113-115页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形成机制第115-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5. 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知识工作者为例第119-175页
   ·研究的设计第119-124页
     ·研究的假设第119页
     ·研究的内容第119-120页
     ·调研的对象第120-121页
     ·调研问卷的编制第121-124页
   ·北京地区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状况及其特征第124-155页
     ·总体过度劳动状况分析第124-128页
     ·各维度过度劳动状况总体分析第128-137页
     ·各维度过劳状况深入分析第137-143页
     ·疲劳自觉状况和工作状况的深入分析第143-155页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后果第155-160页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原因第160-165页
   ·国家、企业与知识工作者对过度劳动的应激性反应分析第165-171页
   ·本章小结第171-175页
6. 过度劳动的对策体系构建第175-202页
   ·过度劳动问题对策的体系化构想第175-178页
     ·三层对策模型的特性第176-177页
     ·三层对策模型的应用原则第177-178页
   ·第一层面:过度劳动的预防第178-190页
     ·国家方面第178-182页
     ·用人单位方面第182-184页
     ·知识工作者方面第184-190页
   ·第二层面:过度劳动的应对第190-196页
     ·国家方面第190-191页
     ·用人单位方面第191-194页
     ·知识工作者方面第194-196页
   ·第三层面:过度劳动后果的处理第196-201页
     ·国家方面第196-198页
     ·用人单位方面第198-200页
     ·知识工作者方面第200-201页
   ·本章小结第201-20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202-206页
   ·研究的结论第202-205页
   ·研究的展望第205-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2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212-214页
致谢第214-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
下一篇:战略视角的公司智力资本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