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数码相机标定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1 绪论第8-13页
   ·研究背景第8-10页
     ·计算机视觉与三维重建第8-9页
     ·数码相机标定及其重要性第9-10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内容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11-12页
   ·小结第12-13页
2 相机标定技术的分类及研究现状第13-17页
   ·相机标定技术的分类第13-14页
     ·传统标定方法第13-14页
     ·基于主动视觉的标定方法第14页
     ·自标定方法第14页
   ·研究现状第14-16页
     ·传统标定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基于主动视觉标定方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自标定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6页
   ·小结第16-17页
3 基础知识与经典的相机标定方法第17-26页
   ·射影几何第17-18页
     ·齐次坐标第17页
     ·二维射影第17-18页
     ·三维射影第18页
   ·相机模型第18-23页
     ·理想透视模型——针孔成像模型第18-22页
     ·实际成像模型第22-23页
   ·经典标定方法——张正友法第23-25页
     ·相机参数的初始估计第23-24页
     ·优化函数迭代求精第24-25页
   ·小结第25-26页
4 基于标定物的数码相机标定改进方法第26-31页
   ·基于一维标定物的线段标定法第26-27页
   ·改进的基于三维标定物的数码相机标定第27-30页
   ·小结第30-31页
5 相机标定方法的评价标准第31-34页
   ·相机标定的评价方法第31页
   ·度量距离的方法第31-33页
   ·加权平均误差法评价标定方法第33页
   ·小结第33-34页
6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第34-46页
   ·实验设备第34页
   ·线段标定法求内参实验第34-36页
   ·基于线段标定法改进张正友法的标定实验第36-42页
   ·三维模板的标定实验第42-44页
   ·实验结论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7 总结与展望第46-48页
   ·论文总结第46页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脸认证特征提取及阈值平衡方法研究
下一篇:一种新型超精密光学元件瑕疵检测装置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