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学术意义 | 第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点难点 | 第11-13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2-13页 |
2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基本概念 | 第13-17页 |
·城乡统筹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国内外城乡发展关系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3 理论借鉴 | 第22-26页 |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雅各布·明塞尔(Jacob Mincer)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页 |
·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页 |
·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E.F.丹尼森(Edward·Fulton·Denison)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3页 |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第23-26页 |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4-26页 |
4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联系 | 第26-35页 |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 第26-31页 |
·重庆市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城乡差距扩大依然在持续 | 第26-29页 |
·缩小城乡人力资源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经之路 | 第29-31页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 第31-35页 |
·农村人口数量大,其发展好坏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成败 | 第31-33页 |
·城乡人口交流加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城镇经济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 | 第33页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33-35页 |
5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 第35-46页 |
·农村人口资源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重庆市农村人口的区域分布 | 第35-36页 |
·重庆市农村从业人口的产业分布 | 第36页 |
·重庆市农村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 第36-37页 |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 | 第37-38页 |
·重庆市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情况 | 第38-41页 |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迁移情况 | 第41-43页 |
·重庆市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与消费支出结构情况 | 第43-44页 |
·重庆市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情况 | 第44-46页 |
6 统筹城乡视角下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6-52页 |
·统筹城乡视角下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尚未消解,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第46页 |
·政府开发职能尚未完全发挥,城乡统筹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 第46-47页 |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低 | 第47页 |
·城乡人力资源交流不合理,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开发 | 第47-49页 |
·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其开发效能没有充分体现 | 第49页 |
·统筹城乡视角下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2页 |
·传统计划经济以来制度惯性的长期影响,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发展错位 | 第49-50页 |
·重城轻乡的教育投入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失衡,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 | 第50页 |
·交流环境和条件的恶劣制约了城乡人力资源交流的开发作用 | 第50-51页 |
·政府部门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安排,是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 第51-52页 |
7 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 第52-60页 |
·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强化政府的开发能力,创建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环境 | 第52-53页 |
·改革城乡管理制度,瓦解二元化结构存在的制度基础 | 第52页 |
·强化政府的执政能力,增强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撑作用 | 第52-53页 |
·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建立农村开发的政策体系 | 第53页 |
·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目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 第53-55页 |
·统筹城乡教育投入,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 第53-54页 |
·均衡城乡教育机会,倡导城乡互助 | 第54页 |
·实施素质教育,建立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 | 第54-55页 |
·以城乡人力资源交流为手段,搞好农村人才吸引工作,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55-56页 |
·改善农村软硬条件,强化农村人才吸引工作 | 第55页 |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者 | 第55-56页 |
·加强政府引导职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率 | 第56页 |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 第56页 |
·以促进城乡统筹为导向,强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技能人才培养 | 第56-58页 |
·对农村技能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分类,坚持分类培养的原则 | 第56-57页 |
·增加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体系,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 第57页 |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 第57-58页 |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农村留守群体的教育和管理,解除外出群体的后顾之忧 | 第58-60页 |
·加强农村老年人的“余热”开发,促进农村发展 | 第58页 |
·强化农村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 | 第58-59页 |
·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59-6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