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国内外对自主创新内涵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外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选择研究综述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区域自主创新理论 | 第15-18页 |
·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 | 第15页 |
·区域自主创新的三种模式 | 第15-16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点 | 第16-18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 | 第18-19页 |
·自主创新有助于保持经济长期的繁荣稳定 | 第18页 |
·自主创新提高了区域的竞争优势 | 第18页 |
·自主创新有利于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 | 第18-19页 |
·自主创新辐射效应明显 | 第19页 |
·自主创新有利于解决区域内部就业难题 | 第19页 |
·区域经济发展对自主创新活动的影响 | 第19-21页 |
3 重庆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概况 | 第21-38页 |
·重庆市区域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发展概况 | 第21-30页 |
·重庆市区域创新基础研发平台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重庆市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重庆市区域创新科技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环境 | 第30-33页 |
·重庆市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环境相关指标分析 | 第30-31页 |
·科技进步环境状况所呈现出的一些特征 | 第31-33页 |
·重庆市产学研发展 | 第33-34页 |
·重庆市产学研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33页 |
·重庆市产学研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第34-35页 |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经济指标 | 第34页 |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 第34-35页 |
·重庆市科技活动产出 | 第35-38页 |
·重庆市科技活动产出的特征 | 第36-38页 |
4 重庆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 | 第38-50页 |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8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方法 | 第40-41页 |
·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法简介及分析步骤 | 第40-41页 |
·重庆市与7 个典型省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与综合评价 | 第41-50页 |
·比较对象的选取 | 第41-42页 |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42-43页 |
·重庆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重庆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与劣势 | 第45-50页 |
5 重庆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 | 第50-58页 |
·重庆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 | 第50页 |
·重庆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分布 | 第50-54页 |
·汽摩产业 | 第50页 |
·装备制造业 | 第50-51页 |
·生物产业 | 第51页 |
·电子信息产业 | 第51-52页 |
·新材料产业 | 第52页 |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 第52-53页 |
·现代农业 | 第53-54页 |
·天然气化工产业 | 第54页 |
·重庆市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重大工程 | 第54-58页 |
·中国科学院分院建设工程 | 第54页 |
·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工程 | 第54-55页 |
·科技基础平台结构优化工程 | 第55页 |
·科技基础研发平台示范提升工程 | 第55-56页 |
·国家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工程 | 第56页 |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工程 | 第56页 |
·铝合金加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工程 | 第56-57页 |
·知识产权保护工程 | 第57页 |
·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 第57-58页 |
6 重庆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58-63页 |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能力 | 第58-59页 |
·施行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推进模式 | 第58页 |
·全力扶持高质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改制上市 | 第58页 |
·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第58-59页 |
·加快风险投资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 第59-60页 |
·建立多元化科技风险投资渠道,增强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 | 第59页 |
·完善科技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创业板 | 第59页 |
·充分发挥风险担保机构的作用 | 第59-60页 |
·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提升科技产业化水平 | 第60-61页 |
·探索实践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 第60页 |
·推动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体系发展与完善 | 第60页 |
·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第60-61页 |
·充分利用核心技术或核心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 | 第61页 |
·培养引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 第61-63页 |
7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页 |
A 数据来源的主要统计年鉴 | 第6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