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米脂肪性状QTL稳定性分析及两个稻米品质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42页
 第一节 稻米脂质的遗传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4-28页
  1 稻米籽粒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第14-16页
   ·淀粉第14-15页
   ·蛋白第15页
   ·脂质第15-16页
  2 稻米脂质的营养功效及其与其他品质之间的关系第16-18页
   ·稻米脂质的营养功效第16-17页
   ·稻米脂质与其他品质之间的关系第17-18页
  3 植物中脂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8-22页
   ·植物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9-21页
   ·植物的分子生物学改良研究进展第21-22页
  4 稻米脂肪含量的经典数量遗传学研究第22-28页
   ·分子数量遗传研究的原理、方法与应用第23-25页
   ·稻米脂肪的数量遗传学研究第25-28页
 第二节 水稻巨大胚突变体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第28-31页
 第三节 稻米粒型的遗传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31-40页
  1 稻米的外观品质第31-33页
   ·外观品质概述第31页
   ·稻米粒型与其他性状的关系第31-33页
  2 粒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第33-40页
   ·水稻粒形的QTL定位及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第33-35页
   ·植物激素信号途径可能参与种子大小调节第35-40页
 第四节 问题和展望第40-41页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1-42页
第二章 稻米脂肪积累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稳定性分析第42-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供试材料第43页
   ·田间试验第43页
   ·稻米脂肪相关性状的检测第43-44页
   ·统计分析第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利用BIL群体检测脂肪积累相关QTL第44-46页
   ·利用CSSL群体验证稻米脂肪积累相关两个性状的QTL第46-49页
 3. 讨论第49-52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复杂性状遗传学研究中的使用第49-50页
   ·主效和微效QTL共同决定稻米脂肪含量的变异第50页
   ·稻米脂肪含量QTL与稻米脂肪指数QTL的共位点现象第50-51页
   ·通过聚合稳定表达的QTL改良稻米脂肪第51-52页
第三章 稻米脂肪含量QTL的稳定性分析及相关生理生化分析第52-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供试材料第53页
   ·田间试验第53-54页
   ·性状分析第54页
   ·统计分析第54-55页
   ·遗传剖析qFC7.1第55页
   ·3-酮酰基-酰基载体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5页
   ·利用BIL群体在3个环境中检测稻米脂肪含量的QTL第56-59页
   ·利用CSSL群体在3个环境中检测稻米脂肪含量的QTL第59-61页
   ·稳定表达QTL在6个环境中具有较高的重演率第61-62页
   ·稳定表达QTL在其他品质性状上的表现第62-63页
   ·稳定表达QTL对种子萌发的效应第63页
   ·遗传剖析qFC7.1及其脂肪含量表型第63-64页
   ·qFC7.2区间内的一个3-酮酰基-ACP蛋白基因的测序第64-65页
 3 讨论第65-68页
   ·qFC7.1和qFC7.2是两个稳定表达的QTL第65-66页
   ·两个QTL的生理生化研究第66页
   ·遗传分解qFC7.1第66-67页
   ·双亲在3-oxoacyl-[acyl-carrier-protein]存在多个单碱基差异第67-68页
第四章 水稻巨大胚基因OSGE的精细定位第68-7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供试材料第69页
   ·石蜡切片制作第69页
   ·DNA样品备制第69页
   ·SSR和InDel标记的开发第69页
   ·SSR和InDel的标记分析(详见附录3)第69页
   ·遗传作图第69-70页
   ·候选基因的预测和序列分析第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74页
   ·巨大胚品种w025及正常品种之间表型鉴定第70-71页
   ·巨大胚基因OsGE的初定位第71-72页
   ·巨大胚基因OsGE的精细定位第72-73页
   ·目标区域候选基因预测与序列分析第73-74页
 3 讨论第74-76页
   ·w025的表型鉴定第74-75页
   ·w025的大胚基因(OsGE)的图位克隆第75页
   ·一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突变导致大胚表型第75-76页
第五章 短粒突变体的SGL基因的定位第76-8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6-79页
   ·材料表型鉴定第76-77页
   ·Tail-PCR扩增转基因特异序列第77页
   ·初定位群体第77-78页
   ·DNA样品备制第78页
   ·SSR和InDel标记的开发第78页
   ·SSR和InDel的标记分析第78页
   ·遗传作图第78页
   ·候选基因的预测第78-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84页
   ·短粒突变体(SGL)及野生型的表型差异第79-81页
   ·TAIL-PCR分析转基因侧翼序列第81-82页
   ·短粒(sgl)突变体的初定位第82-83页
   ·基因的初步预测第83-84页
 3 讨论第84-86页
   ·突变体(sgl)的异常突变表型第84页
   ·SGL基因的初定位第84页
   ·SGL基因的初步预测第84-86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第86-90页
 1 本文结论第86-88页
   ·稻米脂肪积累相关QTL检测及环境稳定性分析第86页
   ·稻米脂肪含量QTL的稳定性分析及相关生理生化分析第86-87页
   ·高营养高脂肪含量的巨大胚突变体基因OsGE的图位克隆第87页
   ·短粒基因SGL的初定位第87-88页
 2 研究创新之处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附录第102-112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分析和主基因qSTVll的精细定位
下一篇:“C418/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