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C418/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 水稻籽粒性状研究进展第14-25页
   ·水稻粒形分类第14-15页
     ·根据谷粒分类第14页
     ·根据糙米分类第14页
     ·依据白米进行分类第14-15页
   ·水稻籽粒性状的遗传研究第15-17页
     ·粒长的遗传第15-16页
     ·粒宽的遗传第16页
     ·谷粒长宽比的遗传第16-17页
     ·粒厚的遗传第17页
     ·谷粒重的遗传第17页
   ·籽粒性状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第17-19页
     ·籽粒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第17-18页
     ·籽粒性状与碾磨品质的相关性第18页
     ·籽粒性状与其他外观品质的相关性第18-19页
   ·水稻籽粒性状的QTL定位第19-23页
     ·DNA分子标记技术特点及在QTL定位方面的应用第19-20页
     ·QTL定位方法第20页
     ·常用QTL定位遗传群体类型与结构第20-21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QTL定位方面的应用第21-23页
   ·水稻籽粒性状QTL研究进展第23-24页
   ·水稻籽粒性状在育种上的意义和前景第24-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页
 2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进展第25-36页
   ·作物杂种优势发展与应用第25-28页
     ·杂种优势的发展过程第25-27页
     ·杂种优势的表示方法第27页
     ·水稻杂种优势的应用第27-28页
   ·植物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第28-30页
     ·经典遗传假说与杂种优势第28-29页
     ·杂种优势的数量遗传学基础第29-30页
     ·QTL效应与杂种优势第30页
   ·杂种优势遗传研究与作物遗传改良第30-35页
     ·杂种优势种群的理论及其应用第31页
     ·配合力理论及其应用第31-32页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第32页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与杂交种亲本的改良第32-33页
     ·杂种优势位点定位的遗传群体及方法第33-34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构建与杂种优势基因的挖掘第34-35页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C418/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构建第36-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实验材料第37页
   ·实验方法第37-39页
     ·DNA样品制备第37-38页
     ·SSR分析程序第38页
     ·In/del分子标记的开发第38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遗传组成分析第38-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51页
   ·SSR分子标记在基因组的分布频率第39页
   ·SSR分子标记连锁图第39-40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构建过程第40-49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系谱第49-50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遗传组成分析第50-51页
 3 讨论第51-54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作用以及构建的亲本选择第51页
   ·C418/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特点第51-52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构建的技术路线第52-54页
第三章 利用"C418/9311"CSSLS群体定位籽粒性状QTL第54-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植物材料第55页
   ·田间试验第55页
   ·表型数据测定第55页
   ·数据分析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7页
   ·亲本和群体籽粒性状的表型变异第56-58页
   ·稻谷籽粒性状的方差分析第58页
   ·CSSLs群体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58-59页
   ·CSSLs群体籽粒QTL分析第59-64页
   ·稻谷籽粒性状稳定表达QTL的图示基因型定位分析第64-67页
 3 讨论第67-70页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籽粒性状QTL(基因)的优势第67页
   ·"C418/9311"定位的籽粒性状QTL与已克隆基因的比较第67-68页
   ·水稻籽粒性状QTL定位结果的应用第68-70页
第四章 水稻千粒重基因qTGW7的定位分析第70-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试验材料第71页
   ·田间试验第71页
   ·表型数据测定第71-72页
   ·数据分析第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79页
   ·C418/9311 CSSLs群体及其亲本千粒重的分布第72-73页
   ·C418/9311 CSSLs群体千粒重QTL分析第73-75页
   ·qTGW7的稳定性分析及其目标置换系的基因型分析第75页
   ·qTGW7的初步定位第75-77页
   ·qTGW7近等基因系验证第77-78页
   ·qTGW7-NIIL其它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第78-79页
 3 讨论第79-82页
   ·利用C418/9311 CSSLs群体分离和鉴定粒重基因第79页
   ·水稻千粒重QTL qTGW6.1和qTGW7与前人定位结果的比较第79-80页
   ·qTGW育种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第80-82页
第五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C418/9311"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第82-10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CSSLs群体及杂种群体第83页
   ·田间试验第83页
   ·性状调查第83-84页
   ·数据分析第84页
     ·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第84页
     ·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QTL遗传效应分析第8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4-103页
   ·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第84-92页
   ·单株产量和库容与产量构成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92页
   ·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QTL的定位第92-95页
   ·加性、显性和超显性效应分析第95-102页
   ·产量或产量相关性状QTL的成簇分布第102-103页
 3 讨论第103-108页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的优点第103-104页
   ·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QTL定位第104-105页
   ·水稻亚种间组合"9311/C418"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第105页
   ·借助染色体片段定点置换的方法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第105-108页
第六章 全文小结第108-112页
 1 全文结论第108-110页
   ·C418/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构建第108-109页
   ·利用C418/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定位籽粒性状QTL第109页
   ·利用C418/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研究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第109-110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4页
附录第124-128页
 1 总DNA提取(SDS法)及检测第124-125页
 2 SSR分析检测第125-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米脂肪性状QTL稳定性分析及两个稻米品质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下一篇: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抗性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