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分析和主基因qSTVll的精细定位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1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节 水稻条纹叶枯病概述第14-19页
  1 水稻条纹病毒的基本特性第14-17页
   ·RSV的结构与性质第14-16页
     ·病原及其特征第14页
     ·RSV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特征第14页
     ·RS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第14-16页
   ·RSV的分子变异及致病性分化第16页
   ·病毒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第16-17页
  2 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基本特性第17-19页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第17-18页
   ·灰飞虱的传毒机制第18-19页
 第二节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基础第19-21页
  1 水稻品种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之间的关系第19-20页
  2 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第20页
  3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研究第20-21页
 第三节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研究第21-22页
  1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资源的筛选第21-22页
  2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的利用第22页
 第四节 水稻抗介体灰飞虱研究第22-24页
 第五节 水稻条纹叶枯病控制策略研究现状第24-28页
  1 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防控第24-25页
   ·化学杀虫剂的利用第24-25页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减弱灰飞虱的传毒能力第25页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遏制灰飞虱若虫的发育第25页
  2 水稻条纹病毒的控制第25-28页
   ·利用植物自身的抗病毒基因第26页
   ·利用来源于病毒的基因第26-27页
   ·病毒抑制剂的利用第27-28页
   ·多基因控制策略第28页
 第六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31页
第二章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方法的优化及资源筛选评估第31-45页
   ·材料与方法第32-37页
     ·实验材料第32页
     ·实验方法的优化和创新第32-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不同地区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第37页
     ·其他水稻材料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第37页
     ·广西水稻品种抗条纹叶枯病关联分析第37-39页
     ·用于基因定位的水稻品种的选择第39-43页
   ·讨论第43-45页
第三章 籼稻品种IR24抗条纹叶枯病主效QTL验证第45-53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实验材料第45-46页
     ·实验方法第46-47页
       ·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采集与饲养第46页
       ·灰飞虱带毒率的检测第46页
       ·抗病性鉴定第46页
       ·数据分析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亲本IR24、Asominori和CSSL群体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第47页
     ·抗性株系CSSL62的抗性表现第47-49页
     ·利用次级群体对该主效QTL进行验证第49-50页
     ·中抗QTL精细定位的部分工作第50-51页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Habataki中两个中抗基因的发掘和精细定位第53-66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实验材料第54页
     ·实验方法第54-55页
       ·传毒介体灰匕虱的采集与饲养第54页
       ·灰飞虱带毒率的检测第54-55页
       ·抗病性鉴定第55页
       ·数据分析第55页
   ·实验结果第55-63页
     ·BIL群体抗条纹叶枯病的表型分布第55页
     ·BIL群体抗条纹叶枯病QTL定位第55-56页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验证BIL群体检测到的QTL第56-58页
     ·qSTV11.1和qSTV11.2具有累加效应第58-59页
     ·qSTV11.1和qSTV11.2的精细定位第59-63页
   ·讨论第63-66页
     ·利用多种接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检测抗条纹叶枯病QTL第63-64页
     ·qSTV11.1和qSTV11.2是两个首次检测到的中抗条纹叶枯病QTL第64页
     ·两个中抗加性QTL(qSTV11.1和qSTV11.2)位于抗病基因富集区第64-65页
     ·qSTV11.1和qSTV11.2可以通过应用于育种第65-66页
第五章 籼稻品种IR36对条纹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及机制研究第66-77页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实验材料第67-68页
     ·实验方法第68页
       ·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采集及带毒率检测第68页
       ·抗病性鉴定第68页
       ·抗灰飞虱鉴定第68页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分析第68页
   ·结果与分析第68-75页
     ·国际稻资源抗条纹叶枯病筛选第68-69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第69-70页
     ·亲本及RIL群体对条纹病毒的抗性表现第70-71页
     ·RIL群体对条纹病毒抗性的QTL分析第71-73页
     ·籼稻品种IR24和IR36抗条纹叶枯病机制研究第73-75页
   ·讨论第75-77页
第六章 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条纹叶枯病和灰飞虱基因定位研究第77-89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实验材料第78页
     ·实验方法第78-79页
       ·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采集与饲养第78页
       ·灰飞虱带毒率的检测第78页
       ·抗病性鉴定第78-79页
       ·数据分析第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6页
     ·亲本和DH群体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第79-80页
     ·亲本和DH群体对灰飞虱的抗性表现第80页
     ·抗条纹叶枯病的QTL定位结果第80-82页
     ·抗灰匕虱的QTL定位结果第82-84页
     ·利用挑选的DH家系对检测到抗灰飞虱QTL的验证第84-86页
     ·籼稻品种在第1染色体长臂上普遍存在抗条纹叶枯病和灰飞虱的基因第86页
   ·讨论第86-89页
     ·抗病虫鉴定采用多种多种方法可以更准确评估抗性基因或QTL第86-87页
     ·籼稻的第1和11染色体的长臂含有抗条纹叶枯病和灰飞虱的基因簇第87-88页
     ·本研究定位到的抗病虫基因可以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88-89页
第七章 精细定位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qSTV11第89-103页
   ·材料和方法第90-91页
     ·实验材料第90-91页
     ·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采集与饲养第91页
     ·灰飞虱带毒率的检测第91页
     ·抗病性鉴定第91页
     ·数据分析第91页
   ·实验结果第91-100页
     ·多群体的RSV抗性QTL分析第91-93页
     ·片段置换系验证qSTV11B_(BIL)第93-94页
     ·精细定位qSTV11第94-97页
     ·qSTV11的候选基因第97-99页
     ·利用qSTV1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99-100页
   ·讨论第100-103页
     ·qSTV11定位于第11染色体的抗性热点区第100-101页
     ·qSV11和Stvb-i对RSV抗性具有积极作用第101-103页
第八章 全文小结第103-107页
   ·全文结论第103-105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1页
附录第121-14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种子休眠期cDNA文库构建与筛选及基因表达谱分析
下一篇:稻米脂肪性状QTL稳定性分析及两个稻米品质突变体的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