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3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27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29-31页 |
五、资料来源 | 第31-33页 |
第一章 用坪还傩愿存活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境 | 第33-71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计方式 | 第33-43页 |
一、自然地理 | 第33-38页 |
二、生计方式 | 第38-43页 |
第二节 湘西瓦乡人及其族属之争 | 第43-49页 |
第三节 用坪瓦乡人的民间信仰 | 第49-68页 |
一、崇巫信鬼神 | 第50-57页 |
二、崇信土地神 | 第57-61页 |
三、崇拜祖先 | 第61-65页 |
四、与傩事活动相关的禁忌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二章 用坪傩的历史记忆 | 第71-102页 |
第一节 "老裟"——用坪民间傩文化的传承者 | 第72-82页 |
一、用坪人眼中的"老裟" | 第72-75页 |
二、有关"老裟"的传说 | 第75-78页 |
三、当下两位"老裟"的生活档案 | 第78-82页 |
第二节 "傩坛"——用坪民间还傩愿表演组织 | 第82-85页 |
第三节 用坪传统还傩愿 | 第85-93页 |
一、记忆中的还愿仪式 | 第85-90页 |
二、傩公傩母的传说 | 第90-91页 |
三、张在学"舞土地" | 第91-93页 |
第四节 用坪"跳香" | 第93-100页 |
一、记忆中的跳香 | 第94-97页 |
二、跳香殿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三章 用坪还傩愿重建历程 | 第102-133页 |
第一节 背景与动因 | 第102-115页 |
一、传统的断裂与时代的召唤 | 第102-105页 |
二、信仰物化形式的重建 | 第105-111页 |
三、多因素综合作用 | 第111-115页 |
第二节 重建土壤的探寻 | 第115-124页 |
一、新时期用坪第一次还傩愿 | 第115-118页 |
二、老裟进城与返乡 | 第118-122页 |
三、当下用坪还傩愿表演概况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重建中的冲突与调适 | 第124-131页 |
一、老裟"坛头"的争议与协调 | 第124-127页 |
二、老裟跨族群学艺的异议与认同 | 第127-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四章 用坪蔡家还傩愿的现代展演 | 第133-165页 |
第一节 蔡家:还傩愿展演空间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还愿缘起与许愿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还愿组织与表演 | 第137-161页 |
一 掌坛师、傩班和时空的确定 | 第138-140页 |
二 仪式表演过程 | 第140-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5页 |
第五章 用坪还傩愿面临的问题及深层原因解析 | 第165-183页 |
第一节 当下用坪民间还傩愿面临的问题 | 第165-169页 |
一、传承人培养 | 第165-167页 |
二、民俗主体日益减少 | 第167-168页 |
三、官方借名 | 第168-169页 |
第二节 传承忧虑存在的深层原因分析 | 第169-181页 |
一、传承机制的制约 | 第169-173页 |
二、文化记忆的消减 | 第173-175页 |
三、需求的变化 | 第175-178页 |
四、意识形态结构的变迁 | 第178-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结语 | 第183-192页 |
一、文化记忆的留存是民间还摊愿重建与传承的关键要素之一 | 第183-184页 |
二、传承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在民间还摊愿重建过程中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 | 第184-186页 |
三、民间还摊愿的重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186页 |
四、民间还摊愿有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相适应的内在运行规律 | 第186-187页 |
五、还摊愿是神圣与世俗交融的仪式活动 | 第187-188页 |
六、对民俗事象中“创新”的思考 | 第188-190页 |
七、对保护传承人与传承机制的思考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4页 |
附录一 | 第204-207页 |
附录二 | 第207-2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9-211页 |
后记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