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1.1金纳米粒子 | 第11-17页 |
1.1.1金纳米粒子的特性 | 第12-13页 |
1.1.2金纳米粒子的形状 | 第13-15页 |
1.1.3金纳米粒子的应用 | 第15-17页 |
1.1.3.1金纳米粒子在诊断成像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1.3.2金纳米粒子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逻辑门 | 第17-24页 |
1.2.1检测手段 | 第20-24页 |
1.2.1.1比色法检测 | 第20-21页 |
1.2.1.2双极化干涉测量法(DPI)检测 | 第21-22页 |
1.2.1.3电化学检测手段 | 第22-23页 |
1.2.1.4荧光检测 | 第23-24页 |
1.3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24-30页 |
1.3.1SERS在医学中的未来前景 | 第25-30页 |
1.3.1.1SERS检测miRNA | 第25-26页 |
1.3.1.2SERS检测蛋白质 | 第26-28页 |
1.3.1.3SERS检测抗原 | 第28-29页 |
1.3.1.4SERS检测金属离子 | 第29-30页 |
1.4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DNA分子逻辑门检测多种miRNA | 第31-52页 |
2.1引言 | 第31页 |
2.2实验部分 | 第31-37页 |
2.2.1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1-33页 |
2.2.2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33-34页 |
2.2.3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2.3.1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2.3.2C3H4N2/HCl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2.3.3C8H17N3·HCl(EDC)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2.4Rox信号拉曼探针的制备 | 第34页 |
2.2.5磁性微球(MB)的活化 | 第34-35页 |
2.2.6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表征 | 第35页 |
2.2.7XOR逻辑门的磁珠-DNA聚合物制备 | 第35页 |
2.2.8组合门的磁珠-DNA聚合物制备 | 第35页 |
2.2.9XOR逻辑门检测miR-21或let-7a | 第35-36页 |
2.2.10XOR逻辑门检测miR-21、let-7a、miR-206 | 第36页 |
2.2.11逻辑门的SERS检测 | 第36-37页 |
2.2.12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3结果和讨论 | 第37-50页 |
2.3.1实验原理 | 第37-40页 |
2.3.1.1XOR逻辑门控制下的miR-21和let-7a的双变量分析 | 第37-38页 |
2.3.1.2OR逻辑门控制下的mir-21和let-7a的双变量分析 | 第38-39页 |
2.3.1.3级联逻辑控制下的miR-21,Let-7a和miR-206的三元分析 | 第39-40页 |
2.3.2AuNPs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40页 |
2.3.3探针的UV-vis表征 | 第40-41页 |
2.3.4电泳分析 | 第41-43页 |
2.3.4.1XOR门电泳分析 | 第41-42页 |
2.3.4.2OR门与组合门的电泳分析 | 第42-43页 |
2.3.5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2.3.6发夹XI和发卡H1茎部互补碱基数的优化 | 第44页 |
2.3.7“XOR”逻辑门分析 | 第44-45页 |
2.3.8“OR”逻辑门分析 | 第45-46页 |
2.3.9“OR”门和“AND”门的组合逻辑门分析 | 第46-47页 |
2.3.10逻辑门灵敏度分析 | 第47-50页 |
2.3.11逻辑门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第50页 |
2.4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内源性物质加速循环下的双模式探针对细胞内miRNA检测和化学-基因联合治疗 | 第52-74页 |
3.1引言 | 第52页 |
3.2实验部分 | 第52-57页 |
3.2.1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3.2.2AuNPs的制备和表征 | 第53-54页 |
3.2.3DDR探针的制备 | 第54页 |
3.2.4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54页 |
3.2.5SERS检测体外样品 | 第54-55页 |
3.2.6MCF-7细胞和4T1细胞的培养 | 第55页 |
3.2.7细胞内miR-21的拉曼检测和定位 | 第55-56页 |
3.2.8活细胞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 | 第56页 |
3.2.9DDR探针的细胞毒性 | 第56页 |
3.2.10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56-57页 |
3.2.11DDR探针的体内抗肿瘤治疗 | 第57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57-73页 |
3.3.1实验原理 | 第57-59页 |
3.3.2AuNPs的表征与浓度计算 | 第59页 |
3.3.3DDR探针的特性 | 第59-61页 |
3.3.4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 第61页 |
3.3.5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1-63页 |
3.3.5.1反应温度和pH的优化 | 第62页 |
3.3.5.2孵育时间优化 | 第62-63页 |
3.3.5.3体外实验的ATP浓度优化 | 第63页 |
3.3.6ATP的催化加速 | 第63-64页 |
3.3.7miR-21的体外分析性能评估 | 第64-65页 |
3.3.8实验的特异性 | 第65页 |
3.3.9活细胞中miR-21的定量 | 第65-67页 |
3.3.10药物装载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3.3.11DDR探针在细胞内行为的实时成像分析 | 第68-69页 |
3.3.12体外细胞毒性测定和抗肿瘤性能 | 第69-70页 |
3.3.13细胞凋亡 | 第70-71页 |
3.3.14DDR探针的抗肿瘤功效 | 第71-73页 |
3.4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工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