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法构建细胞—大分子偶联物并实现原位定量检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前言第9-54页
    1.1引言第9-10页
    1.2肿瘤细胞的免疫治疗第10-20页
        1.2.1肿瘤细胞识别第10-12页
        1.2.2肿瘤的免疫治疗第12-18页
        1.2.3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第18页
        1.2.4唾液酸第18-20页
    1.3糖代谢标记第20-23页
        1.3.1糖标记第20页
        1.3.2非天然糖代谢第20-23页
    1.4点击化学第23-37页
        1.4.1点击化学的特征与类型第23页
        1.4.2点击化学的主要类型第23-37页
    1.5逻辑门荧光探针第37-51页
        1.5.1近红外荧光探针第37-41页
        1.5.2链接化学第41-50页
        1.5.3“与”门式荧光探针第50-51页
    1.6研究意义第51-54页
第二章“与”门式荧光探针LS的制备与研究第54-75页
    2.1引言第54页
    2.2试剂合成第54-72页
        2.2.1荧光探针LS的合成第54-69页
        2.2.2四嗪PEG的合成第69-72页
    2.3荧光探针LS的测试与表征第72-75页
        2.3.1测试样品配置第72页
        2.3.2测试样品用量以及测试方法第72-75页
第三章“与”门式荧光探针的结果与讨论第75-88页
    3.1荧光探针LS在不同溶剂的光谱性质第75页
    3.2荧光探针的选择性研究第75-85页
        3.2.1荧光探针LS与小分子点击第75-81页
        3.2.2荧光探针LS与大分子点击第81-85页
    3.3细胞成像第85-88页
        3.3.1HELA细胞成像第85-86页
        3.3.2L929细胞成像第86-88页
结论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附录第95-97页
致谢第97-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功能性逻辑门和双模式DNA信号放大探针在microRNA检测和诊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1,2,4-三氮唑并嘧啶类Fe~(3+)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