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 论 | 第14-26页 |
·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14-16页 |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第14-15页 |
·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 第15-16页 |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途径 | 第16-20页 |
·耐药性质粒传递 | 第16-17页 |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 第17页 |
·整合子系统介导的耐药性 | 第17-20页 |
·沙门氏菌基因组岛与耐药性 | 第20-22页 |
·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表现型在全球范围出现的历史 | 第20-21页 |
·SGI1 的迁移性 | 第21-22页 |
·抗生素耐药性由动物向人类的传播与扩散 | 第22-24页 |
·动物源性耐药菌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 | 第22页 |
·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向人体的传播 | 第22-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健康人群携带的沙门氏菌中耐药表型分析及整合子系统基因检测与分析 | 第26-42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7-3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主要试剂和耗品 | 第27-28页 |
·实验菌株 | 第28-30页 |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配制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药敏实验(K-B 法) | 第31页 |
·第一类整合酶基因 intI1 的扩增 | 第31-3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2-33页 |
·第一类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盒扩增 | 第33页 |
·耐药基因盒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 | 第33页 |
·扩增片段序列分析 | 第33-3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药敏实验 | 第36-37页 |
·第一类整合酶基因 intI1 的扩增 | 第37-38页 |
·第一类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盒扩增和序列解析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健康人群携带沙门氏菌基因指纹图谱分析 | 第42-54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3-4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页 |
·主要试剂和耗品 | 第43页 |
·培养基及常规试剂配制 | 第43-45页 |
·实验菌株 | 第45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45-50页 |
·Sau-PCR 反应原理 | 第45-46页 |
·Sau-PCR 基因分型技术的建立 | 第46-49页 |
·Sau-PCR 扩增反应 | 第49-50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0-52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50-51页 |
·健康人群携带的沙门氏菌同源性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健康人群携带沙门氏菌第一类整合子定位分析 | 第54-59页 |
·引言 | 第54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4-5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主要试剂和耗品 | 第54-55页 |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55页 |
·培养基及常规试剂配制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接合转移 | 第56-57页 |
·质粒 DNA 提取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健康人携带的沙门氏菌中沙门氏菌基因组岛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 第59-71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9-6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9-60页 |
·主要试剂和耗品 | 第60页 |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60-61页 |
·培养基及常规试剂配制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SGI1 及其变异型的检测 | 第62-64页 |
·可移动性检测 | 第64-6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SGI1 的检测 | 第66-67页 |
·SGI1 切除的检测 | 第67页 |
·质粒结合转移 | 第67页 |
·自然基因转化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