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各类审计论文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绪论第7-13页
 一、研究背景第7-10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一) 研究目的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三、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第11-13页
第一章 理论文献综述第13-20页
 第一节 代理理论第13-14页
 第二节 公司治理理论第14-15页
 第三节 内部控制理论第15-16页
 第四节 风险管理理论第16-17页
 第五节 舞弊三角理论第17-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管理舞弊基本概述第20-24页
 第一节 舞弊辨析第20-21页
 第二节 管理舞弊的定义及理解第21-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管理舞弊防范的现行审计模式局限第24-30页
 第一节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局限性第24-26页
 第二节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第26-28页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制度背景与管理舞弊动机分析第30-41页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特有的制度背景第30-33页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制度第30-32页
  二、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第32-33页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动机分析第33-40页
  一、管理层的压力第33-36页
  二、舞弊的机会第36-39页
  三、舞弊的借口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达尔曼公司案例分析第41-46页
 第一节 案例简介第41-42页
 第二节 达尔曼公司舞弊特点分析第42-44页
  一、管理者参与造假,舞弊手法系统严密,具有较强隐蔽性第42-43页
  二、以"圈钱"为目的,违规上市、配股第43页
  三、治理结构混乱,管理者与董事会合谋第43-44页
  四、造假成本巨大,社会后果严重第44页
 第三节 结论和启示第44-45页
  一、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44页
  二、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外部监督第44-45页
  三、内部审计应在管理舞弊防范上发挥更大作用第45页
  四、重视风险管理,识别非财务警讯第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管理舞弊审计模式建立的工作基础第46-51页
 第一节 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的基础第46-47页
 第二节 管理舞弊审计模式工作重心及测试平台第47-48页
  一、管理舞弊审计模式工作重心的转移第47页
  二、全新的审计测试平台——财务分析与治理系统评价并重第47-48页
 第三节 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第48-50页
  一、职业怀疑态度的含义第48-49页
  二、职业怀疑态度的运用第49-50页
 第四节 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环境因素第50页
 本章小节第50-51页
第七章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的构建第51-74页
 第一节 完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第51-53页
  一、完善公司产权制度第51-52页
  二、完善董事会制度第52-53页
 第二节 加强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第53-54页
 第三节 全面实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第54-55页
 第四节 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第55-73页
  一、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目标重构第55-58页
  二、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特殊的审计方法第58-64页
  三、管理舞弊审计模式的特殊审计程序第64-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语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纤光栅传感监控软件研究
下一篇:我国房地产报纸广告诉求方式的演变研究——1998-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