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5页 |
| 1.1 鱼类多倍体研究及其意义 | 第13-19页 |
| 1.2 JNK信号通路在个体发育调控中的作用 | 第19-24页 |
| 1.3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及其应用 | 第24-31页 |
| 1.3.1 核移植技术 | 第26-29页 |
| 1.3.2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 第29-31页 |
| 1.4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31-33页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SP600125诱导鱼类细胞多倍化及四倍体细胞系建立 | 第35-74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 2.1.1 二倍体鲫鱼的饲养及繁殖 | 第35页 |
| 2.1.2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耗材 | 第35-37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37-51页 |
| 2.2.1 二倍体鲫鱼细胞系的建立 | 第37-39页 |
| 2.2.2 SP600125诱导二倍体鲫鱼细胞系多倍化 | 第39页 |
| 2.2.3 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获得稳定的四倍体鲫鱼细胞系 | 第39-41页 |
| 2.2.4 核型分析 | 第41-42页 |
| 2.2.5 MTT法检测细胞增值能力 | 第42-43页 |
| 2.2.6 Western检测SP600125处理后Jnk,P-Jnk的蛋白水平 | 第43-47页 |
| 2.2.7 RNA干扰 | 第47页 |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7-49页 |
| 2.2.9 免疫荧光 | 第49-50页 |
| 2.2.10 高内涵进行细胞核分析 | 第50-51页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71页 |
| 2.3.1 体外培养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二倍体细胞系 | 第51-53页 |
| 2.3.2 SP600125体外诱导二倍体鲫鱼细胞多倍化 | 第53-57页 |
| 2.3.3 通过优化的SP600125处理方式和流式分选体系成功获得了四倍体鲫鱼细胞系 | 第57-61页 |
| 2.3.4 获得的四倍体细胞系特征研究 | 第61-66页 |
| 2.3.5 Jnk基因可能不直接参与SP600125的细胞多倍化诱导 | 第66-69页 |
| 2.3.6 免疫荧光检测二倍体细胞核四倍体细胞中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p21,p53的表达情况 | 第69-71页 |
| 2.4 讨论 | 第71-74页 |
| 第三章 体外诱导获得的鲫鱼四倍体细胞系的发育潜能研究 | 第74-88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 3.1.1 二倍体鲫鱼的饲养及繁殖 | 第74页 |
| 3.1.2 主要药品、试剂和酶以及仪器耗材 | 第74-76页 |
| 3.1.3 实验所用到仪器 | 第76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76-82页 |
| 3.2.1 二倍体鲫鱼细胞系的建立 | 第76-77页 |
| 3.2.2 SP600125诱导二倍体鲫鱼细胞系多倍化并纯化建系 | 第77-78页 |
| 3.2.3 核移植受体二倍体鲫鱼未受精卵的准备 | 第78-79页 |
| 3.2.4 核移植供体细胞的准备 | 第79页 |
| 3.2.5 核移植操作方法 | 第79-81页 |
| 3.2.6 核移植胚胎观察记录方法 | 第81-82页 |
| 3.2.7 流式分析 | 第82页 |
| 3.3 结果 | 第82-85页 |
| 3.3.1 核移植后的胚胎发育情况统计 | 第82-83页 |
| 3.3.2 未进行核移植的鲫鱼卵子的发育情况 | 第83页 |
| 3.3.3 进行核移植后的鲫鱼卵子的发育情况 | 第83-84页 |
| 3.3.4 核移植后的胚胎倍性鉴定结果 | 第84-85页 |
| 3.4 讨论 | 第85-88页 |
| 第四章 人工诱导斑马鱼成纤维细胞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 第88-133页 |
| 4.1 实验材料 | 第88-90页 |
| 4.1.1 斑马鱼的饲养及繁殖 | 第88-89页 |
| 4.1.2 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 第89-90页 |
| 4.1.3 斑马鱼尾鳍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 第90页 |
| 4.2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90-98页 |
| 4.3 斑马鱼多能性干细胞的鉴定 | 第98-103页 |
| 4.3.1 基因组PCR检测外源基因组整合 | 第98-100页 |
| 4.3.2 RT-PCR检测外源基因沉默和内源基因开启 | 第100-103页 |
| 4.4 斑马鱼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多能性检测 | 第103-108页 |
| 4.4.1 核型分析 | 第103-105页 |
| 4.4.2 RT-PCR和实时定量PCR分析多能性基因表达 | 第105-106页 |
| 4.4.3 AP染色 | 第106页 |
| 4.4.4 细胞免疫染色 | 第106-108页 |
| 4.5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发育潜能鉴定 | 第108-110页 |
| 4.5.1 体外分化潜能鉴定 | 第108-110页 |
| 4.5.1.1 拟胚体形成 | 第108页 |
| 4.5.1.2 三胚层标志基因检测 | 第108-109页 |
| 4.5.1.3 免疫荧光检测NSTIN的表达 | 第109-110页 |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7页 |
| 4.6.1 斑马鱼不同时期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AP染色及多能性因子表达情况 | 第110-114页 |
| 4.6.2 斑马鱼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的效率检测 | 第114-117页 |
| 4.6.3 斑马鱼iPS细胞的诱导及建系 | 第117-120页 |
| 4.6.4 斑马鱼iPS的多能性鉴定 | 第120-122页 |
| 4.6.5 斑马鱼iPS多能性荧光检测 | 第122-124页 |
| 4.6.6 斑马鱼iPS的体外分化潜能 | 第124-127页 |
| 4.7 讨论 | 第127-13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 博士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52-153页 |
| 致谢 | 第153-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