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20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基本概念 | 第11-15页 |
·高新技术 | 第11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及与传统技术产业的比较特征 | 第11-14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与传统技术产业组织的比较特征 | 第14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国内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 第15页 |
·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论文的思路和基本内容 | 第18-19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 | 第20-27页 |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 第20-21页 |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 第21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产业关联理论 | 第21-23页 |
·理论缘起 | 第21-22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22-23页 |
·理论意义评价 | 第23页 |
2 .4.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 第23-27页 |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 第24页 |
·产业关联分析的工具——投入产出模型 | 第24-26页 |
·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 第26-27页 |
3.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的构建机制 | 第27-34页 |
·技术单元、外部性的组织关系 | 第27-28页 |
·高新技术单元维度 | 第27页 |
·战略性产业与溢出效应 | 第27-28页 |
·企业规模、转换成本与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关系 | 第28-31页 |
·企业规模、技术转换成本和技术创新效率 | 第28-30页 |
·技术转换成本与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形成 | 第30-31页 |
·共生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形成机制 | 第31-32页 |
·中间组织形态与共生经济性 | 第31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主体选择中的战略联盟 | 第31-32页 |
·资源取向与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形成机制 | 第32-34页 |
4.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的类型 | 第34-37页 |
·基于资源配置的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类型 | 第34-36页 |
·集中收敛型 | 第34页 |
·分散收敛型 | 第34-35页 |
·集中发散型 | 第35页 |
·分散发散型 | 第35-36页 |
·基于技术创新目标的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类型 | 第36-37页 |
5.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实施分析 | 第37-44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组织创新 | 第37-40页 |
·社会技术设计方法及其基本思想 | 第37页 |
·社会和技术重新设计的组织创新 | 第37-38页 |
·组织创新中的整合 | 第38-39页 |
·组织创新领导小组的组织结构 | 第39-40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案例分析 | 第40-41页 |
·太阳微系统公司通过战略转向成功实现RISC技术突破 | 第40页 |
·IBM公司因为核心能力的外溢逐渐在PC行业丧失主导地位 | 第40页 |
·中国采用集中收敛型组织模式,成功突破“两弹一星”技术 | 第40-41页 |
·利用分散收敛型的组织方式,科学家提前破译人类基因序列 | 第41页 |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陷阱防范 | 第41-44页 |
·防范一:中大单元技术创新采用分散发散型组织模式 | 第41-42页 |
·防范二:突破性创新采取集中收敛型或发散收敛型组织模式 | 第42-43页 |
·防范三:认为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