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主要研究 | 第10-11页 |
·国外主要研究 | 第11页 |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2、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的内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内涵 | 第13页 |
·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种类 | 第13-15页 |
·节时型农业 | 第13-14页 |
·节地型农业 | 第14页 |
·节水型农业 | 第14-15页 |
·节能型农业 | 第15页 |
·循环型农业 | 第15页 |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的标准 | 第15-16页 |
·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6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农村和谐理论 | 第16-17页 |
3、河南省农业生产资源的现状 | 第17-27页 |
·河南省农业生产资源的状况 | 第17-23页 |
·土地资源 | 第17页 |
·耕地资源 | 第17-18页 |
·水资源 | 第18-19页 |
·化肥农药使用 | 第19-21页 |
·农机的投入 | 第21-23页 |
·农业生态环境 | 第23页 |
·传统资源消耗型农业生产模式的负面效应 | 第23-25页 |
·农业增产低下 | 第23-24页 |
·农业增效缓慢 | 第24页 |
·农民增收困难 | 第24页 |
·生态环境恶化 | 第24-25页 |
·河南省未来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 第25-27页 |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25-26页 |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 第26-27页 |
·促进农民生产持续增收 | 第27页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7页 |
4、河南省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生产模式 | 第27-33页 |
·河南省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的分布和发展 | 第27-30页 |
·濮阳市的林下经济 | 第27-28页 |
·鹤壁市的循环农业 | 第28页 |
·新乡市的稻田养殖 | 第28页 |
·焦作市的节水农业 | 第28-29页 |
·洛阳市的旱作农业 | 第29页 |
·周口市的间作套种 | 第29-30页 |
·河南省不同类型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的评价 | 第30-33页 |
·林下经济模式的评价 | 第30页 |
·循环农业模式的评价 | 第30-31页 |
·稻田养殖模式的评价 | 第31页 |
·旱作节水模式的评价 | 第31-32页 |
·间作套种模式的评价 | 第32-33页 |
5、国外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 | 第33-35页 |
·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 | 第33页 |
·加拿大的可持续农业模式 | 第33-34页 |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模式 | 第34页 |
·荷兰的设施农业模式 | 第34-35页 |
·日本的生态农业模式 | 第35页 |
6、河南省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 第35-37页 |
·落实国家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 第35页 |
·创新合理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推广机制 | 第35-36页 |
·搭建精确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物资利用平台 | 第36页 |
·营造良好的循环农业氛围 | 第36-37页 |
7、构建河南省未来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第37-39页 |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7页 |
·汇聚队伍重点攻关,构建资源节约型技术支撑体系 | 第37-38页 |
·改革农业资源的产权制度,完善农业资源的市场供求价格体系 | 第38页 |
·注重相关制度创新,强化政策引导支持 | 第38-39页 |
8、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ABSTRACT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