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的区别保护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四 研究进路 | 第13-14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个人信息区别保护的现实困境 | 第15-26页 |
一 我国隐私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8页 |
(一)保护物质性人格权阶段 | 第16页 |
(二)保护精神性人格权阶段 | 第16-17页 |
(三)隐私权的独立保护阶段 | 第17-18页 |
二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行立法 | 第18-20页 |
(一)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提出 | 第18-19页 |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萌芽 | 第19-20页 |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范 | 第20页 |
三 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的交错化 | 第20-26页 |
(一)将个人信息作为隐私进行保护 | 第21页 |
(二)将隐私作为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 第21-22页 |
(三)交错保护导致的理论立法弊端 | 第22-26页 |
第二部分 个人信息区别保护的比较研究 | 第26-36页 |
一 欧盟的个人信息保护 | 第26-30页 |
(一)欧盟个人信息保护进程 | 第26-27页 |
(二)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27-29页 |
(三)欧盟成员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29-30页 |
二 美国的个人信息保护 | 第30-32页 |
(一)美国个人信息保护进程 | 第30-31页 |
(二)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31-32页 |
三 域外制度的优劣比较 | 第32-36页 |
(一)欧盟及其成员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之优劣 | 第32-34页 |
(二)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之优劣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个人信息区别保护的理论分析 | 第36-44页 |
一 个人信息的理论界定 | 第36-39页 |
(一)个人信息属于隐私 | 第36-37页 |
(二)个人信息与隐私交叉 | 第37页 |
(三)隐私属于个人信息 | 第37-39页 |
二 个人信息的基本特点 | 第39-40页 |
(一)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兼存 | 第39页 |
(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兼顾 | 第39-40页 |
三 个人信息的类型划分 | 第40-44页 |
(一)个人信息的基本分类 | 第40页 |
(二)个人信息的立法分类 | 第40-41页 |
(三)立法分类的重要意义 | 第41-44页 |
第四部分 隐私型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 | 第44-49页 |
一 隐私型个人信息的基本特点 | 第44-46页 |
二 隐私型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 | 第46页 |
三 隐私型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 | 第46-49页 |
(一)引入隐私风险评估机制 | 第46页 |
(二)沿用删除权制度 | 第46-47页 |
(三)摒弃传统知情同意机制 | 第47-49页 |
第五部分 公开型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 | 第49-53页 |
一 公开型个人信息的基本特点 | 第49-50页 |
二 公开型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 | 第50页 |
三 公开型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 | 第50-53页 |
(一)采用默示同意机制 | 第50-51页 |
(二)进行数据确权 | 第51页 |
(三)不引入删除权制度 | 第51-52页 |
(四)去身份化 | 第52-53页 |
第六部分 中间型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 | 第53-57页 |
一 中间型个人信息的基本特点 | 第53-54页 |
二 中间型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 | 第54页 |
三 中间型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 | 第54-57页 |
(一)引入场景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二)引入风险评估全程监管 | 第55页 |
(三)行业及机构自律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