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概述 | 第13-14页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现有的快速修补材料 | 第16-19页 |
1.4.1 普通混凝土和砂浆 | 第16页 |
1.4.2 沥青混凝土 | 第16-17页 |
1.4.3 快硬硅酸盐水泥 | 第17页 |
1.4.4 聚合物快速修补材料 | 第17页 |
1.4.5 高铝水泥(矾土水泥) | 第17页 |
1.4.6 磷酸盐水泥 | 第17-18页 |
1.4.7 硫(铁)铝酸盐水泥 | 第18页 |
1.4.8 偏高岭水泥混凝土 | 第18页 |
1.4.9 纤维增强混凝土 | 第18页 |
1.4.10 硅灰混凝土复合修补剂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路面常见损坏类型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路面常见破坏类型 | 第21页 |
2.3 裂缝类破损 | 第21-25页 |
2.4 路面表层骨料脱落 | 第25页 |
2.5 错台 | 第25-27页 |
2.5.1 错台产生的原因 | 第25-26页 |
2.5.2 错台的施工工艺 | 第26-27页 |
2.6 坑槽 | 第27-29页 |
2.6.1 坑槽产生的原因 | 第27-28页 |
2.6.2 坑槽常见的修复方法 | 第28页 |
2.6.3 坑槽修补施工工艺 | 第28-29页 |
2.7 车辙病害 | 第29-30页 |
2.8 唧泥病害 | 第30-3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磷酸镁快速修补砂浆的抗压抗折试验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33-38页 |
3.2.1 试验原材料 | 第33-35页 |
3.2.2 主要试验设备及试件设计 | 第35-38页 |
3.3 抗压抗折试验 | 第38页 |
3.4 抗压与抗折的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3.4.1 负温条件下磷酸镁快速修补砂浆的抗压及抗折强度 | 第38-40页 |
3.4.2 高温条件下磷酸镁快速修补砂浆的抗压与抗折强度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面层厚度及修补材料弹性模量对坑槽修补的影响 | 第45-51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面层 | 第45页 |
4.3 路面坑槽的有限元模拟 | 第45-50页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3.2 路面各结构层的参数以及假设 | 第46页 |
4.3.3 坑槽修补前后,面层的应力和竖向位移 | 第46-47页 |
4.3.4 不同弹性模量的修补材料对面层应力及竖向位移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5 不同厚度的面层对面层板底应力以及板底位移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51-71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结构损伤现场调查 | 第51页 |
5.3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道路开裂以及骨料裸露的维护 | 第51-54页 |
5.3.1 路面修补常见的施工方法 | 第52页 |
5.3.2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破损路面的施工工艺 | 第52-54页 |
5.4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伸缩缝的安装以及抢修 | 第54-58页 |
5.4.1 伸缩缝破损现象与原因分析 | 第54-55页 |
5.4.2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伸缩缝安装的施工方式 | 第55-56页 |
5.4.3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伸缩缝抢修的施工方法 | 第56-58页 |
5.5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检查井的修补 | 第58-62页 |
5.5.1 检查井破坏现状 | 第58页 |
5.5.2 检查井病害成因分析 | 第58-60页 |
5.5.3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破损检查井的施工工艺 | 第60-62页 |
5.6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修补破损桥面铺装层的施工工艺 | 第62-65页 |
5.6.1 造成桥面铺装层损坏的因素 | 第62-63页 |
5.6.2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桥面铺装层维护与加固的相关施工工艺 | 第63-65页 |
5.7 磷酸镁快速修补材料用于路面更换混凝土大板的施工工艺 | 第65-6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六章 工程应用及产生的效益 | 第71-75页 |
6.1 引言 | 第71页 |
6.2 实体工程应用 | 第71-72页 |
6.3 使用后的评价及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