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本位:罗伯特·萨默斯法律体系论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3-35页 |
1.1 问题引出 | 第13-20页 |
1.1.1 法律体系的重新定位 | 第13-15页 |
1.1.2 萨默斯的学术历程 | 第15-17页 |
1.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2 基本概念的框定 | 第20-26页 |
1.2.1 法律体系的含义 | 第20-21页 |
1.2.2 一般法理学 | 第21-22页 |
1.2.3 法哲学的还原论解析 | 第22-26页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展开 | 第26-35页 |
1.3.1 研究视角的合理性论证 | 第26-30页 |
1.3.2 规范主义与反规范主义 | 第30-33页 |
1.3.3 法律体系的具体展开 | 第33-35页 |
第一章 规范主义:正统体系学说的批判检视 | 第35-63页 |
1.1 哈特—凯尔森模式:法律作为规则体系 | 第35-46页 |
1.1.1 规范作为意义图式 | 第36-38页 |
1.1.2 法律的先验维度 | 第38-40页 |
1.1.3 法律作为规则体系 | 第40-43页 |
1.1.4 哈特的规则体系的评述 | 第43-46页 |
1.2 拉兹的法律体系学说评述 | 第46-53页 |
1.2.1 奥卡姆剃刀: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 第46-48页 |
1.2.2 异构性:非规范法律单位 | 第48-49页 |
1.2.3 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 | 第49-50页 |
1.2.4 拉兹的法律体系评述 | 第50-53页 |
1.3 法律的失序:制度实证主义评述 | 第53-60页 |
1.3.1 制度法学概论 | 第53-55页 |
1.3.2 体系单位:规则抑或制度? | 第55-57页 |
1.3.3 整体观阙如:对制度法论批判 | 第57-6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二章 反规范主义:萨默斯体系学说的出场逻辑 | 第63-80页 |
2.1 实用工具法学:现实主义运动的升华 | 第63-68页 |
2.1.1 法律作为目的性事业 | 第64-66页 |
2.1.2 机械设备类比 | 第66-68页 |
2.2 内在立场:隐形的社会工程师 | 第68-72页 |
2.2.1 内在观点与内在立场辨析 | 第68-71页 |
2.2.2 隐形的社会工程师 | 第71-72页 |
2.3 法律体系的本体论转化 | 第72-80页 |
2.3.1 法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 第72-74页 |
2.3.2 运动中的法律体系 | 第74-75页 |
2.3.3 体系单位的异构性 | 第75-77页 |
2.3.4 法律体系的本位界说 | 第77-80页 |
第三章 目的性安排:“形式”的一般理论建构 | 第80-105页 |
3.1 “整体”形式的一般理论 | 第80-85页 |
3.1.1 “形式”的哲学语境考察 | 第81-82页 |
3.1.2 法理学中的形式内涵 | 第82-84页 |
3.1.3 为法律形式正名 | 第84-85页 |
3.2 形式作为目的性统筹安排 | 第85-94页 |
3.2.1 形式的一般理论 | 第86-90页 |
3.2.2 形式之于内容的独立性 | 第90-92页 |
3.2.3 形式的目的性内涵 | 第92-94页 |
3.3 整体形式的“整体”含义 | 第94-99页 |
3.3.1 整体形式的三种指代 | 第95-97页 |
3.3.2 “整体”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必要性 | 第97-99页 |
3.4 方法论对比:形式本位Vs.规则本位 | 第99-105页 |
3.4.1 形式本位的先时性 | 第99-101页 |
3.4.2 形式本位的整体性 | 第101-105页 |
第四章 法律体系的职能单位 | 第105-124页 |
4.1 形式本位概论 | 第105-107页 |
4.2 法律制度机构的形式性 | 第107-118页 |
4.2.1 初审法院的组织形式 | 第107-115页 |
4.2.2 立法机关的整体形式 | 第115-118页 |
4.3 指令性规则的整体形式 | 第118-124页 |
4.3.1 完备性作为形式特征 | 第119-121页 |
4.3.2 规则的内部结构 | 第121-124页 |
第五章 法律体系重构:破解法秩序的“整体之谜” | 第124-135页 |
5.1 职能单位的成员标准 | 第124-128页 |
5.1.1 体系单位的功能标准 | 第124-126页 |
5.1.2 体系的身份性 | 第126-128页 |
5.2 法律体系的运行技术 | 第128-135页 |
5.2.1 法律技术概论 | 第128-130页 |
5.2.2 法律技术的形式性:惩罚 | 第130-131页 |
5.2.3 法律技术的协作性 | 第131-135页 |
第六章 形式作为法律体系的价值支点 | 第135-145页 |
6.1 分析法学的封闭性困境 | 第135-138页 |
6.1.1 “薄弱”型法律体系 | 第135-137页 |
6.1.2 法律体系的价值载体 | 第137-138页 |
6.2 形式作为“实然”与“应然”的中介 | 第138-145页 |
6.2.1 形式的价值负担 | 第139-141页 |
6.2.2 形式作为价值的概念成分 | 第141-145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64-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