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一、绪论 | 第12-23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1、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2、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 (三) 理论背景 | 第19-21页 |
| 1、框架理论来源和发展: | 第19-20页 |
| 2、框架理论分析的视角: | 第20-21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 2、内容分析法 | 第21页 |
| 3、对比研究法 | 第21-22页 |
| 4、个案研究法 | 第22-23页 |
| 二、样本选择及编码方案设计 | 第23-27页 |
| (一) 样本选择—立意抽样 | 第23-24页 |
| (二) 样本总体概述 | 第24-25页 |
| (三) 编码方案设计 | 第25-27页 |
| 三、都市报关于“李娜”报道的框架分析 | 第27-45页 |
| (一) 报道的主题框架—“李娜”媒介形象的宏观层次分析 | 第27-34页 |
| 1、报道体裁分布: 消息占比最大,通讯、评论次之 | 第27-28页 |
| 2、报道标题分析: 巧用谐音、活用数字,生动形象 | 第28-31页 |
| 3、报道主题分布: “训练比赛”占比最大,其他议题差异显著 | 第31-32页 |
| 4、报道倾向分析: 正面和中立报道占主流,《南都》负面占比较大 | 第32-34页 |
| (二) 报道的结构框架—“李娜”媒介形象的中观层次分析 | 第34-40页 |
| 1、报道结构分析: “主要事件”模式居多,“影响与评估”次之 | 第34-36页 |
| 2、消息来源分布: “赛事组委会”、“李娜本人”是主要消息源 | 第36-38页 |
| 3、问题归因分析: 成功归因“自身能力”;失败归因“对手”和“压力” | 第38-40页 |
| (三) 报道的表达框架—“李娜”媒介形象的微观层次分析 | 第40-45页 |
| 1、词语选择分布: 突出表现“李娜”“比赛”和“夺冠” | 第40-42页 |
| 2、图片运用分析: “中景”照片最多;重点刻画“赛场上的勇士”形象 | 第42-45页 |
| 四、个案分析—以三大报纸对同题事件的报道为例 | 第45-56页 |
| (一) 澳网夺冠:《南都》放大争议、《楚都》极力表扬、《京华时报》相对中立 | 第45-51页 |
| 1、《南方都市报》: 报道赛事,同时放大冲突争议 | 第45-46页 |
| 2、《楚天都市报》: 聚焦李娜,塑造成“中国和武汉的代表” | 第46-49页 |
| 3、《京华时报》: 报道相对客观、中立 | 第49-51页 |
| (二) “三叩九拜”事件: 新闻框架差异显著,叙事模式各有不同 | 第51-56页 |
| 1、新闻框架分析: 《楚都》忽略争议,异地媒体表达多元 | 第51-53页 |
| 2、文本分析: 《南都》反面论证、《楚都》故事化表达、《京华时报》客观呈现 | 第53-56页 |
| 五、都市报中“李娜”媒介形象的差异化分析 | 第56-62页 |
| (一) 《南方都市报》: 赛场威风但脾气火辣的个性化人物形象 | 第57-59页 |
| (二) 《楚天都市报》: 国家和武汉形象的代言人以及率真、幽默的武汉女性形象 | 第59-60页 |
| (三) 《京华时报》: 顽强拼搏、独立自主的现代女子网球明星形象 | 第60-62页 |
| 六、结语 | 第62-64页 |
| (一) 对李娜媒介形象塑造的思考 | 第62-63页 |
| (二)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