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8页 |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深部破裂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物探用于岩体破裂探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第2章 地质环境概况 | 第28-51页 |
2.1 区域地质环境 | 第28-34页 |
2.1.1 大地构造部位及区域构造格架 | 第28-30页 |
2.1.2 区域地层岩性 | 第30-31页 |
2.1.3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 第31-33页 |
2.1.4 区域地应力特征 | 第33-34页 |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51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34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34-35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35-43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44页 |
2.2.5 地应力 | 第44-51页 |
第3章 坝址区风化、卸荷研究 | 第51-66页 |
3.1 坝址区风化特征研究 | 第51-59页 |
3.1.1 岩体风化特征 | 第51-52页 |
3.1.2 岩体风化带划分界限指标的选取 | 第52-53页 |
3.1.3 地震波CT在平硐间岩体进行风化带划分的研究 | 第53-54页 |
3.1.4 叶巴滩水电站坝基岩体风化带定量划分 | 第54-57页 |
3.1.5 岩体风化总体特征 | 第57-59页 |
3.2 坝址区卸荷特征研究 | 第59-66页 |
3.2.1 斜坡岩体卸荷特征 | 第59-61页 |
3.2.2 常规卸荷分带 | 第61-63页 |
3.2.3 深部破裂(深卸荷)分带 | 第63-64页 |
3.2.4 岩体卸荷总体特征 | 第64-66页 |
第4章 坝址区深部破裂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 第66-96页 |
4.1 深部破裂定义 | 第66页 |
4.2 深部破裂的基本特征 | 第66-81页 |
4.2.1 深部破裂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6-68页 |
4.2.2 深部破裂面的发育特征 | 第68-70页 |
4.2.3 深部破裂的条数及所占比例统计 | 第70-73页 |
4.2.4 深部破裂迹长 | 第73-74页 |
4.2.5 深部破裂张开度 | 第74-76页 |
4.2.6 深部破裂岩体的纵波波速值变化特征 | 第76-81页 |
4.2.7 风化状态 | 第81页 |
4.2.8 地下水与充填物特征 | 第81页 |
4.3 深部破裂变形破坏类型 | 第81-90页 |
4.3.1 边坡侧向卸荷条件下形成的“张剪性深部破裂” | 第82-84页 |
4.3.2 谷底水平应力集中形成的“压剪性深部破裂” | 第84-85页 |
4.3.3 受断层或长大结构面控制的“张性深部破裂” | 第85-87页 |
4.3.4 地球化学特征 | 第87-90页 |
4.4 深部破裂的成因机制 | 第90-96页 |
4.4.1 深部破裂的控制因素 | 第90-93页 |
4.4.2 深部破裂成因分析 | 第93-96页 |
第5章 坝址区深部破裂分类研究 | 第96-131页 |
5.1 深部破裂分类研究 | 第96-98页 |
5.2 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 第98-112页 |
5.2.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98-101页 |
5.2.2 变形破坏特征 | 第101-105页 |
5.2.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 第105-110页 |
5.2.4 RQD特征 | 第110-112页 |
5.3 中等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 第112-121页 |
5.3.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112-114页 |
5.3.2 变形破坏特征 | 第114-117页 |
5.3.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 第117-120页 |
5.3.4 RQD特征 | 第120-121页 |
5.4 强烈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 第121-129页 |
5.4.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121-123页 |
5.4.2 变形破坏特征 | 第123-125页 |
5.4.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 第125-129页 |
5.4.4 RQD特征 | 第129页 |
5.5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6章 深部破裂地震CT成像检测及空间发育特征 | 第131-154页 |
6.1 弹性波的基础理论 | 第131-133页 |
6.1.1 弹性形变与弹性介质 | 第131-132页 |
6.1.2 地震弹性波 | 第132-133页 |
6.2 弹性波的传播原理及传播途径 | 第133-134页 |
6.3 CT技术原理及方法 | 第134-135页 |
6.4 现场地震波CT检测系统布设 | 第135-137页 |
6.5 基于地震波CT层析成像的波速降低区空间解释 | 第137-142页 |
6.6 深部破裂硐间地震波CT解释及各类型空间发育特征 | 第142-154页 |
6.6.1 深部破裂解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2-143页 |
6.6.2 深部破裂空间综合成果解释及空间特征 | 第143-153页 |
6.6.3 地震波速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153-154页 |
第7章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154-166页 |
7.1 深部破裂带岩体结构分类指标及划分方案 | 第154-157页 |
7.1.1 岩体结构的指标及标准 | 第154-155页 |
7.1.2 三种类型深部破裂带岩体结构划分结果 | 第155-157页 |
7.2 岩体结构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7-160页 |
7.2.1 按结构面间距划分岩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7-159页 |
7.2.2 完整性系数在评价岩体完整程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9-160页 |
7.2.3 深部破裂面的性状效应 | 第160页 |
7.3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的划分方案提出及划分 | 第160-162页 |
7.4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的划分结果及空间特征 | 第162-166页 |
7.4.1 不同类型深部破裂岩体结构划分结果 | 第162-163页 |
7.4.2 不同岸别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 | 第163-164页 |
7.4.3 不同高程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 | 第164-166页 |
第8章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及力学参数评价 | 第166-189页 |
8.1 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分类) | 第166-167页 |
8.2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评价 | 第167-176页 |
8.2.1 比尼奥斯基(BIENIAWSKI)的地质力学分类(RMR) | 第167-168页 |
8.2.2 比尼奥斯基(BIENIAWSKI)的地质力学分类(RMR)的修正 | 第168-171页 |
8.2.3 采用纵波波速获得RMR值 | 第171-172页 |
8.2.4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 第172-176页 |
8.3 深部破裂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 | 第176-189页 |
8.3.1 深部破裂岩体变形参数取值研究 | 第176-181页 |
8.3.2 岩石抗压强度及经验参数M,S值研究 | 第181-184页 |
8.3.3 利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取岩体强度参数研究 | 第184-189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89-192页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89-191页 |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