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传染病学论文--兽医寄生虫病学论文

两种寄生性原虫感染对小鼠酮体代谢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1-12页
英文摘要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 酮体的研究进展第14-22页
        1.1 酮体的代谢机制第14-17页
            1.1.1 酮体的生成、转运与分解第14-15页
            1.1.2 HMGCS2与OXCT1的调节第15-17页
        1.2 酮体的多维生物学功能第17-21页
            1.2.1 酮体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作用第17页
            1.2.2 β-羟丁酸的信号传导功能第17-18页
            1.2.3 酮体的抗炎与促炎反应第18-20页
            1.2.4 酮体对氧化应激与神经保护作用第20-21页
        1.3 酮体的检测方法第21-22页
            1.3.1 硝普盐法第21页
            1.3.2 分光光度法第21页
            1.3.3 电化学传感器法第21-22页
            1.3.4 呼气检测法第22页
    2 寄生虫病的概述第22-23页
        2.1 伊氏锥虫病的概述第22-23页
        2.2 刚地弓形虫病的概述第23页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第一章 两种寄性生原虫感染小鼠后酮体水平测定第24-38页
    1.1 材料第24-25页
        1.1.1 细胞、寄生虫和试验动物第24页
        1.1.2 试剂第24页
        1.1.3 其他材料第24页
        1.1.4 仪器设备第24-25页
    1.2 方法第25-32页
        1.2.1 主要溶剂和培养液的配制第25-26页
        1.2.2 寄生虫的体外培养第26-28页
        1.2.3 伊氏锥虫与弓形虫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第28页
        1.2.4 小鼠的分组、处理及样品采集第28-29页
        1.2.5 小鼠外周血中酮体水平检测第29页
        1.2.6 小鼠肝脏与脑组织中酮体含量检测第29-32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1.3.1 伊氏锥虫与弓形虫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第32页
        1.3.2 寄生虫感染小鼠后观察结果第32页
        1.3.3 小鼠外周血酮体水平检测结果第32-34页
        1.3.4 小鼠肝脏与脑组织酮体含量检测结果第34-36页
    1.4 讨论第36-37页
        1.4.1 锥虫对小鼠酮体代谢影响讨论第36-37页
        1.4.2 弓形虫对小鼠酮体代谢影响讨论第37页
    1.5 小结第37-38页
第二章 两种寄生性原虫感染对小鼠酮体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第38-59页
    2.1 材料第38-39页
        2.1.1 质粒和感受态细胞第38页
        2.1.2 试剂第38页
        2.1.4 仪器设备第38-39页
    2.2 方法第39-49页
        2.2.1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第39-40页
        2.2.2 酮体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40-41页
        2.2.3 肝脏、脑组织总RNA的提取及其完整性鉴定第41-42页
        2.2.4 mRNA的反转录第42-43页
        2.2.5 引物特异性的验证第43-48页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8-49页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49页
        2.2.8 数据分析第4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2.3.1 肝脏、脑组织总RNA提取及其完整性鉴定结果第49-50页
        2.3.2 引物特异性的检验结果第50-51页
        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1-54页
        2.3.4 酮体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检测第54-57页
    2.4 讨论第57-58页
        2.4.1 伊氏锥虫对小鼠酮体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第57页
        2.4.2 刚地弓形虫对小鼠酮体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影响的讨论第57-58页
    2.5 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RRSV感染对树突状细胞自噬及抗原提呈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下一篇:伪狂犬病毒编码的miRNA血清表达谱及其在疫苗免疫与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