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三国、晋、南北朝哲学(220~589年)论文

魏晋名士的身心观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身心涵义之界定第15-18页
   ·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顾第18-27页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第27-29页
第2章 魏晋名士身心观的思想渊源第29-59页
   ·先秦儒家身心思想第29-39页
     ·身心合一为仁第29-32页
     ·涵养身心的方法第32-36页
     ·与仁合一的生命第36-39页
   ·先秦道家的身心思想第39-47页
     ·身心合一即道第39-41页
     ·身心修炼的方法第41-44页
     ·与道合一的生命境界第44-47页
   ·魏晋名士对儒道身心思想的整合第47-57页
     ·儒道融合的思想趋势第47-50页
     ·名教与自然的协调第50-53页
     ·与无境相通的生命第53-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3章 魏晋名士身心观确立的社会条件第59-81页
   ·魏晋社会与政治第59-69页
     ·社会的动荡第59-62页
     ·政治之乱第62-65页
     ·政治高压带来社会的影响第65-69页
   ·魏晋名士的生存境遇第69-80页
     ·面临“道之将废”的汉末名士第69-72页
     ·“终身履薄冰”的魏晋名士第72-76页
     ·“雅好老庄”人生旨趣的形成第76-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4章 魏晋名士身心一体观的确立第81-148页
   ·身心一体观确立的理论基点第83-93页
     ·生命的自然境界第83-86页
     ·自然之性第86-90页
     ·自然、性与道通第90-93页
   ·身心一体观的内涵第93-113页
     ·形、气、神一体第93-97页
     ·与道合一的心第97-102页
     ·心为身主第102-106页
     ·形神相离第106-110页
     ·形神合一与圣人的身体第110-113页
   ·对待身体的态度:贵身第113-128页
     ·推崇飘逸的容止第114-116页
     ·“全身”的追求第116-119页
     ·存身去名第119-122页
     ·不以天下损身第122-124页
     ·崇尚天年第124-128页
   ·修身养心第128-146页
     ·“遗其形骸”的精神追求第128-137页
     ·“体无”的身心修炼第137-146页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第5章 魏晋名士身心观的外在表达第148-183页
   ·身心观和风度第148-157页
     ·魏晋名士的身心追求第148-151页
     ·魏晋名士的风度第151-154页
     ·身心观念和名士风度的内在关联第154-157页
   ·魏晋风度的身体表达第157-169页
     ·率情而动:啸与驴鸣第157-161页
     ·形之淳:裸裎第161-165页
     ·神超形越:服药与饮酒第165-169页
   ·魏晋风度内涵的深化:名士身心观的艺术化表达第169-181页
     ·身心的实存状态:“一形似有制”第170-173页
     ·身心束缚的挣脱:“抗身青云中”第173-177页
     ·“悠然自娱”的理想追求第177-181页
   ·本章小结第181-183页
第6章 身心观的思想意义及历史影响第183-208页
   ·思想意义第183-193页
     ·主体意识的觉醒第183-186页
     ·“心灵-社会-宇宙”和谐的形成第186-189页
     ·个体生命的安顿第189-193页
   ·历史影响第193-207页
     ·魏晋名士身心思想对士大夫思想观念的影响第193-198页
     ·魏晋名士身心思想与宋明理学身心之学的形成第198-202页
     ·魏晋名士身心思想与文学艺术发展第202-207页
   ·本章小结第207-208页
结论第208-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16页
致谢第216-218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熹知识论研究
下一篇:曾国藩理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