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2.1 国内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2.2 国外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波普艺术创作思想解析 | 第13-27页 |
2.1 波普艺术起源与演变 | 第13-18页 |
2.1.1 波普艺术起源 | 第13-14页 |
2.1.2 波普艺术演变 | 第14-18页 |
2.2 思想平凡化—波普艺术特质 | 第18-21页 |
2.2.1 反艺术思想内涵 | 第18-20页 |
2.2.2 生产者的姿态 | 第20-21页 |
2.3 波普思想延展性 | 第21-27页 |
2.3.1 街头艺术的表现性 | 第21-24页 |
2.3.2 目前我国波普艺术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公共地下空间属性及艺术功用 | 第27-30页 |
3.1 公共空间分支属性界定 | 第27-28页 |
3.1.1 公共地上空间表现形态及特征 | 第27页 |
3.1.2 公共地下空间表现形态及特征 | 第27-28页 |
3.2 公共地下空间的艺术功用性 | 第28-30页 |
3.2.1 调节地下空间环境 | 第28页 |
3.2.2 涵盖大众审美需求 | 第28页 |
3.2.3 彰显城市文化基调 | 第28-29页 |
3.2.4 激发民众互动情感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共地下空间壁画创作分析 | 第30-42页 |
4.1 我国壁画的发展概况 | 第30-33页 |
4.1.1 缘起与演变 | 第30-32页 |
4.1.2 基本分类 | 第32-33页 |
4.2 公共地下空间壁画创作的基点 | 第33-35页 |
4.2.1 概念解析 | 第33-34页 |
4.2.2 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4.3 公共地下空间壁画的互动性 | 第35-38页 |
4.3.1 行为互动 | 第36-37页 |
4.3.2 情感互动 | 第37-38页 |
4.4 我国公共地下空间壁画案例 | 第38-40页 |
4.4.1 北京 | 第38-39页 |
4.4.2 上海 | 第39页 |
4.4.3 南京 | 第39-40页 |
4.5 我国公共地下空间壁画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5.1 素材的年代感 | 第40页 |
4.5.2 材料的局限化 | 第40页 |
4.5.3 思想的禁锢性 | 第40-41页 |
4.5.4 时空的定格性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波普艺术对我国公共地下空间壁画的影响与创新研究 | 第42-63页 |
5.1 波普艺术与我国公共地下空间壁画的差异性 | 第42-46页 |
5.1.1 物质基础的差异性 | 第42-45页 |
5.1.2 精神层面的差异性 | 第45-46页 |
5.2 波普艺术与我国公共地下空间壁画创作的切合点 | 第46-50页 |
5.2.1 思想观念的方向性 | 第47-49页 |
5.2.2 表现语言的大众化 | 第49-50页 |
5.3 波普艺术与我国公共地下空间壁画的融合创新 | 第50-58页 |
5.3.1 素材的广泛性 | 第50-53页 |
5.3.2 情感捕捉 | 第53-54页 |
5.3.3 互动传达 | 第54-56页 |
5.3.4 材料形式多元化 | 第56-58页 |
5.4 毕业设计说明 | 第58-63页 |
5.4.1 毕业设计理念 | 第58-59页 |
5.4.2 毕业设计介绍 | 第59-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3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3-64页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2015级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