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26页
    1.1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第10-17页
        1.1.1 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第11-13页
            1.1.1.1 特定DNA的PCR扩增技术第11-12页
            1.1.1.2 外源蛋白检测技术第12页
            1.1.1.3 其它检测技术第12-13页
        1.1.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第13-17页
            1.1.2.1 目标分析法对转基因作物可预期影响的安全性评价第13-14页
            1.1.2.2 非目标分析法对转基因作物不可预期影响的安全性评价第14-17页
                1.1.2.2.1 转录组学技术第14-15页
                1.1.2.2.2 代谢组学技术第15页
                1.1.2.2.3 蛋白质组学技术第15-17页
    1.2 组学技术在转基因玉米非预期影响研究中的应用第17-20页
        1.2.1 转录组学在转基因玉米非预期影响的研究第17-18页
        1.2.2 代谢组学在转基因玉米非预期影响的研究第18-19页
        1.2.3 蛋白质组学在转基因玉米非预期影响的研究第19-20页
    1.3 转植酸酶玉米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第20-25页
        1.3.1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转化事件和目标蛋白的检测第21-23页
        1.3.2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营养学评价第23-24页
        1.3.3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食用安全性评价第24-25页
        1.3.4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环境安全评价第25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7页
    2.1 植物材料第26页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6-27页
    2.3 植物种植、生长条件第27页
        2.3.1 光照培养箱中玉米幼苗生长条件第27页
        2.3.2 大棚玉米种植条件第27页
        2.3.3 田间玉米种植生长条件第27页
    2.4 转基因玉米转化事件的分子鉴定和外源蛋白的鉴定第27-28页
        2.4.1 转基因玉米转化事件的分子鉴定第27-28页
        2.4.2 转基因玉米外源蛋白的鉴定第28页
    2.5 玉米叶片和种子蛋白双向电泳第28-30页
        2.5.1 玉米叶片和种子的蛋白提取及其浓度测定第28-29页
        2.5.2 玉米叶片和种子的蛋白2-DE第29页
        2.5.3 差异蛋白的MALDI-TOF-TOF质谱鉴定第29-30页
    2.6 iTRAQ技术用于分析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差异蛋白第30-32页
        2.6.1 iTRAQ标记、分级第30页
        2.6.2 纳升级反相色谱-质谱进行蛋白质分析(nano RPLC)第30-31页
        2.6.3 iTRAQ数据蛋白鉴定和定量分析第31-32页
    2.7 差异蛋白功能分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2页
    2.8 qRT-PCR分析第32-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75页
    3.1 外源基因及目标蛋白的检测第37-38页
        3.1.1 外源基因的检测第37-38页
        3.1.2 目标蛋白的检测第38页
    3.2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叶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第38-50页
        3.2.1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叶片的2-DE蛋白质图谱比较第38页
        3.2.2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叶片的差异蛋白的鉴定第38-46页
        3.2.3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叶片的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6-49页
        3.2.4 叶片的差异蛋白的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模式分析第49-50页
    3.3 大棚条件下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种子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第50-64页
        3.3.1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种子的2-DE蛋白质图谱比较第50-51页
        3.3.2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种子的2-DE差异蛋白的鉴定第51-52页
        3.3.3 利用iTRAQ技术鉴定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种子的差异蛋白第52-53页
        3.3.4 2-DE和iTRAQ鉴定的种子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3-63页
        3.3.5 定量RT-PCR技术研究种子差异蛋白的基因表达模式第63-64页
    3.4 田间种植的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种子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第64-72页
        3.4.1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种子的2-DE蛋白质图谱比较第64页
        3.4.2 转植酸酶玉米及其对照种子的2-DE差异蛋白的鉴定第64-69页
        3.4.3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72页
    3.5 环境对转植酸酶玉米蛋白质组学的影响研究第72-75页
4 讨论第75-81页
    4.1 研究方法对差异蛋白的鉴定的影响第75-76页
    4.2 转植酸酶玉米与其对照之间存在蛋白差异但并未有大规模实质性改变第76-77页
    4.3 转植酸酶玉米与其对照叶片差异蛋白主要是参与碳固定途径的蛋白第77-78页
    4.4 转植酸酶玉米与其对照种子差异蛋白主要为参与转录后调控与转录后修饰的蛋白第78-80页
        4.4.1 大棚种植的转植酸酶玉米与其对照种子的差异蛋白第78-79页
        4.4.2 田间种植的转植酸酶玉米与其对照种子的差异蛋白第79-80页
    4.5 环境对蛋白质组学的影响第80-81页
5 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93页
附图第93-99页
致谢第99-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获奖情况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政团”到“政党”: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成长与改造(1946-1958)
下一篇:华丽腐霉EPA发酵代谢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