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关于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交通安全的研究 | 第17-19页 |
·关于海上交通安全的研究 | 第19-22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目标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海上交通安全及其管制的一般理论研究 | 第26-42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概述 | 第26-28页 |
·管制与政府管制 | 第26页 |
·安全与海上交通安全 | 第26-27页 |
·海上交通安全系统 | 第27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 | 第27-28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主体分析 | 第28-38页 |
·主要海运国家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主体分析 | 第28-32页 |
·中国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主体 | 第32-36页 |
·国内外海上交通安全管制主体的比较分析 | 第36-38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客体探讨 | 第38-40页 |
·海上运输对象 | 第39页 |
·港口 | 第39页 |
·其他 | 第39-40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手段分析 | 第40-41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技术手段 | 第40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法律手段 | 第40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行政手段 | 第40-41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目标 | 第41-42页 |
第3章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公共性分析 | 第42-72页 |
·产业与服务项目下的海上交通安全管制分类探讨 | 第42-45页 |
·一般国家和组织产业分类标准分析 | 第42-43页 |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 第43-44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分类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基于管制经济学的公共产品概述 | 第45-48页 |
·公共产品的内涵 | 第45-47页 |
·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分类 | 第47-48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公共性 | 第48-50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是公共产品 | 第49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 | 第49-50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公共性评价 | 第50-63页 |
·海上交通事故预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50-51页 |
·预测方法的选择及数学模型 | 第51-54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目标标准及评价 | 第54-55页 |
·深圳海上交通安全管制公共性评价 | 第55-63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中的应急问题分析 | 第63-72页 |
·海上交通应急理论基础 | 第63-64页 |
·海上交通事故分级探讨 | 第64-68页 |
·提高海上交通应急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68-69页 |
·构建海上交通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第69-72页 |
第4章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外部性分析 | 第72-82页 |
·外部性概述 | 第72-74页 |
·外部性的内涵 | 第72-73页 |
·外部性下的成本偏差分析 | 第73-74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正外部性 | 第74-79页 |
·保护自然环境 | 第75页 |
·保证交通环境通畅 | 第75-76页 |
·提高国家影响力 | 第76-77页 |
·促进科技发展 | 第77-78页 |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第78-79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负外部性 | 第79-82页 |
第5章 管制条件下的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2-96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研究回顾 | 第82-83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方法探讨 | 第83-89页 |
·现代社会效益评价常用方法简介 | 第83-86页 |
·多种社会效益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 第86-87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87-89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9-96页 |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89-90页 |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 第90-92页 |
·指标体系阐述 | 第92-96页 |
第6章 我国海上交通安全管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96-134页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 | 第96-100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96-98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98-10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0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100-122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第101-102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 | 第102-107页 |
·原始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107-114页 |
·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 | 第114-121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1-122页 |
·基于突变理论的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 第122-129页 |
·突变理论及模型简介 | 第122-123页 |
·突变评价法及归一公式 | 第123-125页 |
·运用突变评价法对海上交通安全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 第125-129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9页 |
·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129-131页 |
·提高深圳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的几点建议 | 第131-134页 |
第7章 提升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的对策研究 | 第134-144页 |
·我国海上交通安全管制存在的问题 | 第134-137页 |
·管制主体分散 | 第134页 |
·管制法律法规有待优化和健全 | 第134-135页 |
·管制的公共品属性认识不到位 | 第135-136页 |
·海上交通安全管制投入不足 | 第136-137页 |
·对海上交通安全管制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 | 第137页 |
·提升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 第137-144页 |
·在认识层面上正确定位海上交通安全 | 第137-139页 |
·运用更科学的管制手段维护与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 第139-140页 |
·建立海上统一执法体系,加快国家海上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 第140-144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2页 |
附录A 运用MCE软件进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152-156页 |
附录B 专家调查表格(一) | 第156-159页 |
附录C 专家调查表格(二) | 第159-161页 |
附录D 深圳海上交通安全社会效益调查问卷 | 第161-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