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假面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资料考察与研究状况 | 第13-18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韩国假面剧的起源及其历史 | 第20-46页 |
·韩国面具概况 | 第20-27页 |
·韩国的面具类型 | 第20-24页 |
·韩国假面剧的面具特征 | 第24-27页 |
·韩国假面剧的起源 | 第27-34页 |
·韩国假面剧的起源说 | 第27-29页 |
·韩国的前戏剧——仪式 | 第29-32页 |
·仪式的戏剧属性 | 第32-34页 |
·韩国假面剧的系统 | 第34-46页 |
·山台戏系统假面剧 | 第34-43页 |
·城隍祭系统假面剧 | 第43-44页 |
·北青狮子舞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韩国假面剧的文学结构 | 第46-71页 |
·韩国假面剧的世俗题材和内容 | 第49-59页 |
·平凡的事件 | 第49-54页 |
·世俗的人物 | 第54-56页 |
·假面剧的内容 | 第56-59页 |
·韩国假面剧的结构 | 第59-66页 |
·结构的含义 | 第60-61页 |
·假面剧"展览"式结构 | 第61-63页 |
·假面剧结构的整饬 | 第63-66页 |
·韩国假面剧时空 | 第66-71页 |
·时空艺术 | 第66-67页 |
·假面剧的时间与空间 | 第67-68页 |
·假面剧时空特征 | 第68-71页 |
第四章 韩国假面剧的载体 | 第71-92页 |
·韩国假面剧的语言 | 第71-74页 |
·假面剧的语言涵义 | 第71-74页 |
·假面剧语言的"留空"原理 | 第74页 |
·韩国假面剧的音乐 | 第74-84页 |
·假面剧的音乐语汇 | 第75-81页 |
·假面剧的音乐特征 | 第81-84页 |
·韩国假面剧的舞蹈 | 第84-88页 |
·假面剧的舞蹈语汇 | 第84页 |
·假面剧的舞蹈特征 | 第84-88页 |
·韩国假面剧舞台造型 | 第88-92页 |
·假面剧的道具 | 第88-90页 |
·假面剧的服装 | 第90-92页 |
第五章 韩国假面剧的传播与接受 | 第92-104页 |
·假面剧的媒介特征 | 第92-95页 |
·假面剧传播交流的符号和媒介 | 第92-93页 |
·假面剧传播媒介与接受方式 | 第93-95页 |
·韩国假面剧"观-演"关系 | 第95-99页 |
·观众的意义 | 第95-96页 |
·"观-演"关系的内涵及特质 | 第96-99页 |
·韩国假面剧的审美接受 | 第99-104页 |
·假面剧观众的期待视野 | 第100-101页 |
·"移情"与"间离"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韩国假面剧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风格 | 第104-128页 |
·假面剧的社会批判功能 | 第105-111页 |
·对两班的批判 | 第106-108页 |
·对僧侣的批判 | 第108-109页 |
·对朝鲜王朝专制统治的批判 | 第109-111页 |
·假面剧的情感宣泄功能 | 第111-119页 |
·直率的"性"语言 | 第113-116页 |
·粗俗的"性"动作 | 第116-119页 |
·假面剧的"神明普里" | 第119-124页 |
·假面剧冲突的"中和"特征 | 第119-122页 |
·假面剧的"神明普里" | 第122-124页 |
·假面剧的艺术风格 | 第124-128页 |
·假面剧的诙谐性 | 第125-126页 |
·假面剧的讽刺性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附录A | 第136-137页 |
附录B | 第137-183页 |
谢辞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