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地球磁层概述 | 第14-17页 |
1.1.1 磁层顶、磁鞘和磁尾 | 第15页 |
1.1.2 等离子体层 | 第15-16页 |
1.1.3 等离子体幔 | 第16页 |
1.1.4 极尖区 | 第16页 |
1.1.5 环电流区域 | 第16-17页 |
1.1.6 辐射带 | 第17页 |
1.2 等离子体波 | 第17-19页 |
1.2.1 电磁离子回旋波 | 第18页 |
1.2.2 合声波 | 第18-19页 |
1.2.3 嘶声波 | 第19页 |
1.3 辐射带中带电粒子的运动 | 第19-21页 |
1.3.1 单粒子轨道理论 | 第20页 |
1.3.2 磁流体力学理论和动理学理论 | 第20页 |
1.3.3 损失锥 | 第20-21页 |
1.4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2-24页 |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2 内容安排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计算模型 | 第24-35页 |
2.1 RBSP卫星 | 第24-26页 |
2.1.1 EFW仪器 | 第24-25页 |
2.1.2 ECT仪器 | 第25页 |
2.1.3 EMFISIS仪器 | 第25-26页 |
2.1.4 RBSPICE仪器 | 第26页 |
2.1.5 RPS仪器 | 第26页 |
2.2 傅里叶变换 | 第26-28页 |
2.2.1 连续傅里叶变换 | 第26-27页 |
2.2.2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27-28页 |
2.2.3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28页 |
2.3 上升调波增长理论 | 第28-35页 |
2.3.1 合声波的非线性波增长理论 | 第29-31页 |
2.3.2 电磁离子回旋波的非线性波增长理论 | 第31-33页 |
2.3.3 嘶声波的非线性波增长理论 | 第33页 |
2.3.4 反向波振荡器模型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上升调电磁离子回旋波的卫星观测和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35-57页 |
3.1 引言 | 第35-38页 |
3.1.1 观测事件综述 | 第36页 |
3.1.2 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3.2 事件一:等离子体层内的电磁离子回旋波 | 第38-45页 |
3.2.1 卫星观测 | 第38-41页 |
3.2.2 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41-45页 |
3.3 事件二:等离子体层顶边界层中的电磁离子回旋波 | 第45-50页 |
3.3.1 卫星观测 | 第45-48页 |
3.3.2 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48-50页 |
3.4 事件三:等离子体层顶外的电磁离子回旋波 | 第50-55页 |
3.4.1 卫星观测 | 第50-53页 |
3.4.2 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53-55页 |
3.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上升调合声波的卫星观测和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57-79页 |
4.1 引言 | 第57-60页 |
4.1.1 观测事件综述 | 第58页 |
4.1.2 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4.2 事件一:强磁暴期间的日侧合声波 | 第60-65页 |
4.2.1 卫星观测和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60-64页 |
4.2.2 BWO模型计算结果 | 第64页 |
4.2.3 合声波对电子的加速 | 第64-65页 |
4.3 事件二:非磁暴期间的夜侧合声波 | 第65-71页 |
4.3.1 卫星观测和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65-70页 |
4.3.2 BWO模型计算结果 | 第70页 |
4.3.3 合声波对电子的加速 | 第70-71页 |
4.4 事件三:弱磁暴期间的夜侧合声波 | 第71-77页 |
4.4.1 卫星观测和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71-75页 |
4.4.2 BWO模型计算结果 | 第75页 |
4.4.3 合声波对电子的加速 | 第75-77页 |
4.5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上升调和下降调嘶声波的卫星观测和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79-85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卫星观测 | 第79-81页 |
5.3 非线性波增长模拟 | 第81-83页 |
5.4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5-8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