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制药废水的现状 | 第12页 |
1.2 制药废水的深度处理概述 | 第12-13页 |
1.2.1 活性炭吸附技术 | 第12页 |
1.2.2 膜滤技术 | 第12-13页 |
1.2.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3页 |
1.3 高铁酸钾的特性 | 第13-15页 |
1.3.1 高铁酸钾的形貌结构 | 第13-14页 |
1.3.2 高铁酸钾的氧化性 | 第14页 |
1.3.3 高铁酸钾的稳定性 | 第14-15页 |
1.4 高铁酸钾的应用 | 第15-18页 |
1.4.1 杀菌消毒 | 第15-16页 |
1.4.2 无机污染物的去除 | 第16-17页 |
1.4.3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第17页 |
1.4.4 色度与浊度的去除 | 第17-18页 |
1.4.5 藻类的去除 | 第18页 |
1.5 高铁酸钾的制备 | 第18-21页 |
1.5.1 熔融法 | 第18-19页 |
1.5.2 次氯酸盐氧化法 | 第19-20页 |
1.5.3 电解法 | 第20-21页 |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1-23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电解法制备高铁酸钾 | 第23-36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实验装置与制备原理 | 第24-26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2.3.2 电解制备原理 | 第25-26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4.1 稳定剂配制方法 | 第26页 |
2.4.2 离子交换膜的活化及保存方法 | 第26-27页 |
2.4.3 阳极板的预处理方法 | 第27页 |
2.4.4 电流效率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4.5 工艺流程 | 第28-29页 |
2.4.6 实验步骤 | 第29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5.1 初始氢氧化钾浓度对制备效果的影响 | 第29-31页 |
2.5.2 阳极电流密度对制备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3 电解温度对制备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4 电解时间对制备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5 纯化对高铁酸钾纯度的影响 | 第34页 |
2.6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高铁酸钾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36-45页 |
3.1 高铁酸钾的定性分析 | 第36-39页 |
3.1.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6-37页 |
3.1.2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7-38页 |
3.1.3 扫描电镜(SEM)与能谱分析(EDS) | 第38-39页 |
3.2 高铁酸钾的定量分析 | 第39-44页 |
3.2.1 亚铬酸盐法 | 第39-41页 |
3.2.2 分光光度法 | 第41-44页 |
3.3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高铁酸钾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 第45-56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废水水源与水质 | 第46页 |
4.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4.3.1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4.3.2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4.4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4.4.1 分析方法 | 第47页 |
4.4.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5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8-54页 |
4.5.1 正交实验 | 第48-50页 |
4.5.2 高铁酸钾投加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3 溶液初始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4 反应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3页 |
4.5.5 反应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6 结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高铁酸钾降解3,4-二甲基苯胺的研究 | 第56-63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5.3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定性分析结果 | 第57-62页 |
5.3.1 水样预处理 | 第57-58页 |
5.3.2 GC/MS分析条件及方法 | 第58-59页 |
5.3.3 高铁酸钾降解3,4-二甲基苯胺的产物分析 | 第59-60页 |
5.3.4 高铁酸钾降解3,4-二甲基苯胺的机理推测 | 第60-62页 |
5.4 结论 | 第62-63页 |
第六章 高铁酸钾降解3,4-二甲基苯胺的表观动力学研究 | 第63-78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6.2 邻甲氧基苯酚分光光度法测3,4-二甲基苯胺 | 第64-68页 |
6.2.1 实验原理 | 第64页 |
6.2.2 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6.2.3 实验仪器 | 第65-66页 |
6.2.4 吸收光谱曲线 | 第66-67页 |
6.2.5 标线的绘制 | 第67-68页 |
6.3 某时刻3,4-二甲基苯胺浓度的测定 | 第68-69页 |
6.4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9页 |
6.4.1 实验试剂 | 第69页 |
6.4.2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6.5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6.5.1 不同初始浓度3,4-二甲基苯胺与固定高铁酸钾投加量反应后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9-70页 |
6.5.2 固定初始浓度3,4-二甲基苯胺与不同高铁酸钾投加量反应后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0页 |
6.6 结果与讨论 | 第70-77页 |
6.6.1 不同初始浓度3,4-二甲基苯胺与固定高铁酸钾投加量反应后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0-73页 |
6.6.2 固定初始浓度3,4-二甲基苯胺与不同高铁酸钾投加量反应后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3-77页 |
6.7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7.1 结论 | 第78页 |
7.2 建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