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5-3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5页 |
1.2.1 配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2 主动配电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1.2.3 多层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30-32页 |
1.2.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32-35页 |
1.3 主动配电系统规划关键问题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5-39页 |
1.3.1 主动配电系统规划关键问题分析 | 第35-37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37-39页 |
2 多层规划模型及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39-61页 |
2.1 多层规划模型及求解算法 | 第39-46页 |
2.1.1 多层规划模型及相关概念 | 第39-42页 |
2.1.2 多层规划模型的反馈机制与基本特征 | 第42-43页 |
2.1.3 多层规划模型的求解算法 | 第43-46页 |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多层规划模型中的求解应用 | 第46-59页 |
2.2.1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原理与基本模型 | 第46-48页 |
2.2.2 粒子群优化算法寻优步骤 | 第48-49页 |
2.2.3 粒子群优化算法寻优性能分析 | 第49-55页 |
2.2.4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层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 第55-56页 |
2.2.5 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多层规划模型寻优性能分析 | 第56-5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3 储能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 第61-89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计及优化运行策略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 | 第62-63页 |
3.3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出力模型与电网负荷需求模型 | 第63-65页 |
3.3.1 风力发电系统功率输出模型 | 第63-64页 |
3.3.2 光伏发电系统功率输出模型 | 第64-65页 |
3.3.3 负荷需求模型 | 第65页 |
3.4 微电网节点功率外特性等效模型 | 第65-68页 |
3.5 典型运行场景构建 | 第68-70页 |
3.6 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双层规划模型 | 第70-75页 |
3.6.1 目标函数 | 第70-74页 |
3.6.2 约束条件 | 第74-75页 |
3.7 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双层规划模型求解 | 第75-78页 |
3.7.1 多子群分层混沌差分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75-77页 |
3.7.2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混合求解策略 | 第77-78页 |
3.8 算例计算与分析 | 第78-87页 |
3.8.1 IEEE-33节点系统及相关参数 | 第78-80页 |
3.8.2 仿真计算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80-8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源”、“储”协同优化配置研究 | 第89-119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源”、“储”协同优化配置方法 | 第90-91页 |
4.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 | 第91-92页 |
4.4 协同优化配置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 | 第92-98页 |
4.4.1 目标函数 | 第92-97页 |
4.4.2 约束条件 | 第97-98页 |
4.5 协同优化配置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求解 | 第98-102页 |
4.5.1 多目标混沌遗传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98-101页 |
4.5.2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混合求解策略 | 第101-102页 |
4.6 算例计算与分析 | 第102-117页 |
4.6.1 基于IEEE-33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102-112页 |
4.6.2 基于PG&E-69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112-11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5 “源”、“网”、“储”协同规划研究 | 第119-143页 |
5.1 引言 | 第119-120页 |
5.2 主动配电系统中“源”、“网”、“储”协同规划方法 | 第120-121页 |
5.3 “源”、“网”、“储”协同规划多目标多层规划模型 | 第121-129页 |
5.3.1 目标函数 | 第121-125页 |
5.3.2 约束条件 | 第125-129页 |
5.4 “源”、“网”、“储”协同规划多目标多层规划模型求解 | 第129-133页 |
5.4.1 基于多目标遗传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上层决策模型求解 | 第130-131页 |
5.4.2 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中间层决策模型求解 | 第131-132页 |
5.4.3 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下层决策模型求解 | 第132-133页 |
5.5 算例计算与分析 | 第133-140页 |
5.5.1 IEEE-33节点系统及相关参数 | 第133-135页 |
5.5.2 仿真计算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135-14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0-14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5页 |
6.1 结论 | 第143-144页 |
6.2 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9页 |
附录 | 第159-163页 |
作者简历 | 第163-1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