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跨国并购戴姆勒协同效应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1 跨国并购动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跨国并购成败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并购协同效应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4 文献评述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跨国并购协同效应相关理论及评估方法 | 第24-36页 |
2.1 跨国并购的定义及类型 | 第24-25页 |
2.1.1 跨国并购的定义 | 第24页 |
2.1.2 跨国并购的类型 | 第24-25页 |
2.2 跨国并购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5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内部化理论 | 第26页 |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6-27页 |
2.3 协同效应概念界定及作用机制 | 第27-28页 |
2.3.1 协同效应概念界定 | 第27页 |
2.3.2 协同效应作用机制 | 第27-28页 |
2.4 协同效应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2.4.1 经营协同效应 | 第28-29页 |
2.4.2 管理协同效应 | 第29-30页 |
2.4.3 财务协同效应 | 第30页 |
2.4.4 无形资产协同效应 | 第30-31页 |
2.5 跨国并购协同效应评估方法 | 第31-36页 |
2.5.1 事件分析法 | 第31-32页 |
2.5.2 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 第32-34页 |
2.5.3 非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凯茨模型 | 第34-36页 |
第3章 吉利并购戴姆勒案例介绍 | 第36-50页 |
3.1 并购双方简介 | 第36-40页 |
3.1.1 并购方介绍 | 第36-38页 |
3.1.2 被并购方介绍 | 第38-40页 |
3.2 并购过程及并购特点简介 | 第40-41页 |
3.2.1 并购过程介绍 | 第40-41页 |
3.2.2 并购特点 | 第41页 |
3.3 并购背景分析 | 第41-45页 |
3.3.1 宏观背景分析 | 第41-43页 |
3.3.2 行业背景分析 | 第43-45页 |
3.4 并购动因分析 | 第45-50页 |
3.4.1 寻求研发合作,顺应电动化趋势 | 第45-46页 |
3.4.2 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势力 | 第46页 |
3.4.3 拓展外延布局,达到协同效应 | 第46-50页 |
第4章 经营、管理、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 | 第50-64页 |
4.1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 第50-57页 |
4.1.1 市场份额增加 | 第50-53页 |
4.1.2 规模经济效应 | 第53-57页 |
4.2 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 第57-61页 |
4.2.1 费用控制能力分析 | 第58-59页 |
4.2.2 管理协同效应的凯茨模型分析 | 第59-61页 |
4.3 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 | 第61-63页 |
4.3.1 品牌协同效应 | 第61页 |
4.3.2 技术协同效应 | 第61-62页 |
4.3.3 核心竞争力培育效应 | 第62-63页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第5章 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第64-74页 |
5.1 吉利并购戴姆勒短期经济后果 | 第64-68页 |
5.1.1 事件研究法计算步骤 | 第64-66页 |
5.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66页 |
5.1.3 短期经济后果计算与分析 | 第66-68页 |
5.2 吉利并购戴姆勒长期经济后果 | 第68-73页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68-70页 |
5.2.2 运营能力分析 | 第70-72页 |
5.2.3 现金流指标分析 | 第72-73页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