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性状的QTL定位与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5页
    1.1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第16-17页
        1.1.1 第一代分子标记第16-17页
        1.1.2 第二代分子标记第17页
        1.1.3 第三代分子标记第17页
    1.2 开发SNP标记的方法第17-19页
        1.2.1 利用芯片技术开发SNP标记第17-18页
        1.2.2 利用BSA技术开发SNP标记第18页
        1.2.3 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SNP标记第18页
        1.2.4 利用重测序技术开发SNP标记第18-19页
    1.3 作图群体的类型第19-20页
        1.3.1 暂时性作图群体第19页
        1.3.2 永久性作图群体第19页
        1.3.3 次级分离群体第19-20页
        1.3.4 多亲本群体第20页
    1.4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1 利用一代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第20-21页
        1.4.2 利用二代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第21页
        1.4.3 利用三代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第21页
        1.4.4 单染色体的QTL定位第21-22页
    1.5 棉花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2页
    1.6 分析基因表达量的方法第22-23页
        1.6.1 荧光定量PCR技术第22-23页
        1.6.2 基因表达谱芯片第23页
        1.6.3 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第23页
    1.7 GATA转录因子的家族分析概述第23-24页
    1.8 实验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RIL群体多年多点实验鉴定第25-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2.1.1 种植材料第25页
        2.1.2 农艺性状田间试验第25页
        2.1.3 产量纤维品质田间试验第25-26页
        2.1.4 产量纤维品质田间试验第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2.2.1 农艺性状的描述性统计第26-27页
        2.2.2 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描述性统计第27-28页
        2.2.3 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分析第28-29页
        2.2.4 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力分析第29-30页
        2.2.5 株高与纤维果枝数的相关性分析第30页
        2.2.6 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0-31页
    2.3 讨论第31-32页
第三章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2-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7页
        3.1.1 材料第32页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2-34页
        3.1.3 基因组DNA浓度及吸光度的检测:第34页
        3.1.4 基因组DNA完整性检测:第34页
        3.1.5 参考基因组的确定第34页
        3.1.6 酶切方案的选择标准第34-35页
        3.1.7 酶切方案的确定第35页
        3.1.8 亲本及群体材料DNA的酶切第35页
        3.1.9 酶切片段的PCR扩增第35页
        3.1.10 简化基因组测序及原始数据的过滤第35-36页
        3.1.11 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及基因分型第36页
        3.1.12 标记的过滤第36页
        3.1.13 棉花70K芯片开发标记的过滤第36页
        3.1.14 SSR开发标记的过滤第36-37页
        3.1.15 整合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3.2.1 SLAF-Seq技术开发SNP标记的基因分型第37-38页
        3.2.2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8-40页
        3.2.3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质量评价第40-41页
        3.2.4 棉花70K芯片的基因分型第41-42页
        3.2.5 SSR标记的基因分型第42-43页
        3.2.6 整合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3-44页
        3.2.7 整合遗传图谱的标记密度分析第44-45页
        3.2.8 整合遗传图谱的共线性分析第45页
    3.3 讨论第45-47页
第四章 QTL,QTL Cluster的定位及候选基因注释第47-111页
    4.1 材料方法第47-48页
        4.1.1 实验材料第47页
        4.1.2 QTL及 QTL Cluster定位第47页
        4.1.3 QTL及 QTL Cluster与数据库CottonQTLdb的比较第47-48页
        4.1.4 QTL与 GWAS结果的比较第48页
        4.1.5 候选基因的功能注释第4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8-108页
        4.2.1 株高性状的QTL定位第48-51页
        4.2.2 果枝数性状的QTL定位第51-53页
        4.2.3 纤维强度的QTL定位第53-64页
        4.2.4 纤维长度的QTL定位第64-72页
        4.2.5 马克隆值的QTL定位第72-80页
        4.2.6 铃重的QTL定位第80-89页
        4.2.7 衣分的QTL定位第89-97页
        4.2.8 子指的QTL定位第97-104页
        4.2.9 QTL Cluster第104-106页
        4.2.10 QTL区间内候选基因的注释第106-107页
        4.2.11 QTL Cluster区间内候选基因的注释第107-108页
    4.3 讨论第108-111页
        4.3.1 QTL数量与前人的比较第108页
        4.3.2 与cottonqtldb数据库中QTL一致性分析第108页
        4.3.3 与GWAS报道位点的一致性分析第108-109页
        4.3.4 QTL Cluster与前人定位结果的一致性第109页
        4.3.5 QTL Cluster中 QTL方向与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第109-111页
第五章 候选基因的表达第111-11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2页
        5.1.1 材料第111页
        5.1.2 RNA样品的准备第111页
        5.1.3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第111页
        5.1.4 RNA样品文库的构建及测序第111-112页
        5.1.5 RNA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第112页
        5.1.6 基因FPKM值的确定第112页
        5.1.7 前人棉花全组织转录组数据的重新分析第11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12-113页
    5.3 讨论第113-115页
第六章 GATA转录因子家族分析第115-121页
    6.1 材料方法第115页
        6.1.1 数据的下载第115页
        6.1.2 数据的分析第11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15-120页
        6.2.1 棉花中GATA转录因子的识别第115-116页
        6.2.2 棉花中GATA转录因子的进化分析第116页
        6.2.3 棉花中GATA转录因子染色体定位第116-117页
        6.2.4 棉花中GATA转录因子的基因结构及蛋白质结构域分析第117-119页
        6.2.5 棉花中GATA转录因子共线性及选择压分析第119页
        6.2.6 棉花中GATA转录因子表达模式分析第119-120页
        6.2.7 棉花中GATA转录因子启动子分析第120页
    6.3 讨论第120-121页
        6.3.1 GATA基因与QTL定位之间的关系第120页
        6.3.2 GATA基因在不同亚家族上的结构特点第120页
        6.3.3 GATA基因表达模式的特点第120-12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1-123页
缩略词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个人简历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嘧菌酯纳米剂型构建及其提质增效机理
下一篇:垂直螺旋式水稻侧深施肥机理与装置参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