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6页 |
1.1 前言 | 第18页 |
1.2 肿瘤部位微环境 | 第18-22页 |
1.2.1 肿瘤部位的血管新生 | 第18-19页 |
1.2.2 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 | 第19页 |
1.2.3 pH | 第19-20页 |
1.2.4 肿瘤部位的还原环境 | 第20-21页 |
1.2.5 肿瘤部位ROS条件 | 第21-22页 |
1.2.6 多药耐药性 | 第22页 |
1.3 聚合物前药 | 第22-27页 |
1.3.1 聚前药递送系统 | 第23-24页 |
1.3.2 聚前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1.4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 第27-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第二章 线形还原响应性HCPT聚前药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 第36-58页 |
2.1 前言 | 第36-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5页 |
2.2.1 原料和仪器 | 第38页 |
2.2.2 化合物2 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3 化合物3 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4 化合物4 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5 两头炔基修饰PEG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6 以HCPT药物为骨架的聚合物前药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7 聚合物前药的分子量测定 | 第43页 |
2.2.8 自组装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43页 |
2.2.9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量 | 第43页 |
2.2.10 聚合物前药胶束纳米粒子稳定性及刺激响应性的研究 | 第43页 |
2.2.11 聚合前药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43-44页 |
2.2.1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2.3.1 聚合物前药的合成和表征 | 第45-48页 |
2.3.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自组装行为 | 第48-50页 |
2.3.3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 | 第50-52页 |
2.3.4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52-53页 |
2.3.5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内吞和荧光成像的研究 | 第53-54页 |
2.4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三章 线形pH敏感HCPT聚前药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 第58-70页 |
3.1 前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3页 |
3.2.1 原料和仪器 | 第59-60页 |
3.2.2 化合物2 的制备 | 第60页 |
3.2.3 EGM-HCPT的合成 | 第60-61页 |
3.2.4 聚合物前药P(HCPT/Actal/PEG)的的制备 | 第61页 |
3.2.5 聚合物前药的分子量测定 | 第61-62页 |
3.2.6 自组装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62页 |
3.2.7 聚合物前药胶束纳米粒子稳定性的研究 | 第62页 |
3.2.8 聚合前药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62页 |
3.2.9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3.3.1 聚合物前药的合成和表征 | 第63-64页 |
3.3.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自组装行为 | 第64-65页 |
3.3.3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 | 第65页 |
3.3.4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65-66页 |
3.3.5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内吞和荧光成像的研究 | 第66-67页 |
3.4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还原性响应HCPT/FUDR聚前药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 第70-83页 |
4.1 前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1-76页 |
4.2.1 原料和仪器 | 第71-72页 |
4.2.2 双头链转移试剂的合成 | 第72页 |
4.2.3 炔基修饰链转移试剂 | 第72-73页 |
4.2.4 大分子链转移RAFT试剂的制备 | 第73-74页 |
4.2.5 FUDRM单体的制备 | 第74页 |
4.2.6 两亲聚合物前药的制备 | 第74-75页 |
4.2.7 聚合物前药的分子量测定 | 第75页 |
4.2.8 自组装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75页 |
4.2.9 聚合物前药胶束纳米粒子稳定性研究 | 第75页 |
4.2.10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75-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79页 |
4.3.1 聚合物前药的合成和表征 | 第76-77页 |
4.3.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自组装行为 | 第77-78页 |
4.3.3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78页 |
4.3.4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内吞和荧光成像的研究 | 第78-79页 |
4.4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五章 还原响应性HCPT前药单体及其刷形聚前药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 第83-99页 |
5.1 前言 | 第83-8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4-91页 |
5.2.1 原料和仪器 | 第84-85页 |
5.2.2 HSEMA的合成 | 第85页 |
5.2.3 化合物4 的合成 | 第85-86页 |
5.2.4 化合物5 的制备 | 第86页 |
5.2.5 炔基修饰m PEG | 第86-87页 |
5.2.6 聚合物前药单体的制备 | 第87-88页 |
5.2.7 刷形聚合物前药的制备 | 第88-89页 |
5.2.8 聚合物前药的分子量测定 | 第89页 |
5.2.9 自组装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89页 |
5.2.10 聚合物前药胶束纳米粒子稳定性研究 | 第89-90页 |
5.2.11 聚合前药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90页 |
5.2.1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90-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5.3.1 聚合物前药的合成和表征 | 第91-92页 |
5.3.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自组装行为 | 第92-94页 |
5.3.3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 | 第94-95页 |
5.3.4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95-96页 |
5.3.5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内吞和荧光成像的研究 | 第96-97页 |
5.4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第六章 配位交联CPT聚前药囊泡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 第99-119页 |
6.1 前言 | 第99-10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1-108页 |
6.2.1 原料和仪器 | 第101-102页 |
6.2.2 HSEMA的合成 | 第102页 |
6.2.3 CPTM的合成 | 第102-103页 |
6.2.4 BEMA的合成 | 第103-105页 |
6.2.5 PEG-based RAFT-agent的合成 | 第105-106页 |
6.2.6 两亲聚合物前药的制备 | 第106页 |
6.2.7 聚合物前药的分子量测定 | 第106页 |
6.2.8 自组装囊泡的制备和表征 | 第106-107页 |
6.2.9 聚合物前药囊泡纳米粒子稳定性及刺激响应性的研究 | 第107页 |
6.2.10 聚合前药囊泡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107页 |
6.2.11 聚合物前药囊泡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107-10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6页 |
6.3.1 聚合物前药的合成和表征 | 第108-110页 |
6.3.2 聚合物前药囊泡的制备和表征 | 第110-112页 |
6.3.3 聚合物前药囊泡的体外释药行为 | 第112-114页 |
6.3.4 聚合物前药囊泡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114-115页 |
6.3.5 聚合物前药囊泡的细胞内吞和荧光成像的研究 | 第115-116页 |
6.4 结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全文总结 | 第119-122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