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胶原蛋白的靶向检测与仿生材料 | 第14-42页 |
1.1 引言 | 第14-20页 |
1.1.1 胶原蛋白的结构 | 第14-17页 |
1.1.2 胶原蛋白的功能 | 第17-19页 |
1.1.3 胶原蛋白相关疾病 | 第19-20页 |
1.2 胶原蛋白的靶向检测 | 第20-28页 |
1.2.1 胶原蛋白的常规检测方法 | 第21-25页 |
1.2.2 荧光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1.2.3 荧光分析方法用于胶原蛋白的检测 | 第26-28页 |
1.3 胶原蛋白仿生材料 | 第28-34页 |
1.3.1 胶原蛋白仿生材料的意义 | 第28-29页 |
1.3.2 胶原蛋白的仿生策略 | 第29-32页 |
1.3.3 金属介导胶原多肽的自组装 | 第32-34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第二章 WS_2/MoS_2 生物传感器检测胶原蛋白片段 | 第42-59页 |
2.1 简介 | 第42-4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43页 |
2.2.2 多肽合成 | 第43-44页 |
2.2.3 氨基酸与WS_2/MoS_2 纳米片的相互作用 | 第44页 |
2.2.4 荧光多肽探针与WS_2/MoS_2 纳米片的相互作用 | 第44页 |
2.2.5 偶联荧光多肽探针的WS_2和MoS_2 传感器检测靶标胶原多肽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2.3.1 WS_2和MoS_2 二维材料表征 | 第45-46页 |
2.3.2 氨基酸与WS_2/MoS_2 纳米片的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2.3.3 荧光多肽探针与WS_2/MoS_2 纳米片的相互作用 | 第47-49页 |
2.3.4 偶联荧光多肽探针FAM-PRG的 WS_2和MoS_2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49-51页 |
2.3.5 FAM-PRG/WS_2 平台定量检测靶标胶原蛋白片段 | 第51-52页 |
2.3.6 生物样品中靶标胶原多肽的定量检测 | 第52-53页 |
2.3.7 干扰性实验 | 第53页 |
2.4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第三章 三重螺旋聚集诱导发光多肽探针/GO平台检测胶原多肽 | 第59-74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0-62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60页 |
3.2.2 多肽合成 | 第60-61页 |
3.2.3 圆二色谱 | 第61页 |
3.2.4 荧光分析 | 第61-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3.3.1 三重螺旋聚集诱导发光多肽探针的设计 | 第62-63页 |
3.3.2 多肽探针TPE-PRG的表征 | 第63页 |
3.3.3 氧化石墨烯对多肽探针TPE-PRG的荧光猝灭 | 第63-65页 |
3.3.4 多肽探针TPE-PRG与靶标胶原多肽EOG的相互作用 | 第65-67页 |
3.3.5 多肽探针TPE-PRG与靶标胶原多肽EOG结合比例 | 第67页 |
3.3.6 TPE-PRG/GO检测平台的特异性 | 第67-68页 |
3.3.7 TPE-PRG/GO平台识别靶标胶原多肽与突变胶原多肽 | 第68-69页 |
3.4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四章 荧光多肽探针检测胶原多肽的单一氨基酸突变 | 第74-91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75-77页 |
4.2.1 试剂 | 第75页 |
4.2.2 多肽合成 | 第75-76页 |
4.2.3 圆二色谱 | 第76页 |
4.2.4 荧光分析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6页 |
4.3.1 荧光多肽探针的设计 | 第77-78页 |
4.3.2 荧光多肽探针P~1检测天然靶标胶原多肽 | 第78-80页 |
4.3.3 荧光多肽探针P~1识别突变的胶原多肽 | 第80-82页 |
4.3.4 荧光多肽探针P~2识别天然胶原多肽和突变胶原多肽 | 第82-85页 |
4.3.5 多肽探针P~1和P~2识别不同类型的甘氨酸突变 | 第85页 |
4.3.6 多肽探针定量检测Gly-Ala突变的胶原多肽 | 第85-86页 |
4.4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五章 镧系离子介导的异源三聚体胶原多肽的自组装 | 第91-104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92-94页 |
5.2.1 样品制备 | 第92页 |
5.2.2 圆二色谱 | 第92-93页 |
5.2.3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 | 第93页 |
5.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93页 |
5.2.5 固体荧光光谱 | 第93-9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99页 |
5.3.1 圆二色谱表征异源三聚体的稳定性 | 第94-95页 |
5.3.2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法解析异源三聚体的结构 | 第95-97页 |
5.3.3 异源三聚体胶原多肽组装体的形貌 | 第97-98页 |
5.3.4 异源三聚体胶原多肽组装体的发光性质 | 第98-99页 |
5.4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第六章 功能性的胶原多肽纳米纤维材料 | 第104-127页 |
6.1 引言 | 第104-105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8页 |
6.2.1 多肽合成 | 第105页 |
6.2.2 样品制备 | 第105-106页 |
6.2.3 圆二色谱 | 第106页 |
6.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106页 |
6.2.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106-107页 |
6.2.6 固体荧光光谱 | 第107页 |
6.2.7 细胞粘附 | 第107页 |
6.2.8 免疫荧光 | 第107-10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1页 |
6.3.1 胶原多肽的设计 | 第108-109页 |
6.3.2 胶原多肽三重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 第109-110页 |
6.3.3 镧系离子介导的胶原多肽自组装 | 第110-111页 |
6.3.4 胶原多肽CMP1-La~(3+)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形貌 | 第111-113页 |
6.3.5 胶原多肽CMP1-La~(3+)自组装的pH依赖性 | 第113-115页 |
6.3.6 胶原多肽CMP1-Ln3+自组装材料的光学性能 | 第115-116页 |
6.3.7 胶原多肽CMP2-La~(3+)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形貌 | 第116-117页 |
6.3.8 胶原多肽CMP2-La~(3+)自组装纳米材料的生物活性 | 第117-119页 |
6.3.9 胶原多肽CMP3-La~(3+)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形貌和生物活性 | 第119-121页 |
6.4 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第七章 仿生成骨不全症突变的自组装胶原多肽 | 第127-145页 |
7.1 引言 | 第127-128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128-131页 |
7.2.1 样品制备 | 第128页 |
7.2.2 圆二色谱 | 第128-129页 |
7.2.3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 | 第129页 |
7.2.4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 | 第129页 |
7.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129-130页 |
7.2.6 细胞毒性 | 第130页 |
7.2.7 细胞粘附 | 第130页 |
7.2.8 免疫荧光 | 第130-13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38页 |
7.3.1 胶原多肽的设计 | 第131-132页 |
7.3.2 胶原多肽的热稳定性 | 第132页 |
7.3.3 胶原多肽的液体结构 | 第132页 |
7.3.4 甘氨酸突变对胶原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7.3.5 甘氨酸突变对胶原多肽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7.3.6 甘氨酸突变对胶原多肽组装体的细胞毒性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7.4 结论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5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45-149页 |
8.1 总结 | 第145-147页 |
8.2 展望 | 第147-14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