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社会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3.1 国内外城镇体系的研究 | 第18-22页 |
1.3.1.1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 | 第18-20页 |
1.3.1.2 国内城镇体系研究 | 第20-22页 |
1.3.2 国内外空间要素的研究 | 第22-23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城镇体系及空间要素基本理论研究 | 第27-33页 |
2.1 相关理论框架 | 第27页 |
2.2 城镇体系的概念 | 第27页 |
2.3 区域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第27-28页 |
2.4 区域要素理论 | 第28-30页 |
2.4.1 区域要素的组成 | 第28-30页 |
2.4.2 区域要素的流动 | 第30页 |
2.4.3 区域要素流动规律 | 第30页 |
2.5 影响城镇体系空间要素的选择 | 第30-31页 |
2.5.1 空间要素的选取依据 | 第30-31页 |
2.5.2 空间要素的框架构建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铁岭县城镇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47页 |
3.1 铁岭县域城镇基础条件概况 | 第33-37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3-34页 |
3.1.2 自然条件 | 第34页 |
3.1.3 资源条件 | 第34-36页 |
3.1.4 历史沿革 | 第36-37页 |
3.1.5 社会经济 | 第37页 |
3.2 铁岭县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7-40页 |
3.2.1 铁岭县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现状 | 第38-39页 |
3.2.2 铁岭县城镇首位度计算 | 第39页 |
3.2.3 铁岭县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的特征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3.2.3.1 单一乡镇人口集聚过于集中 | 第39页 |
3.2.3.2 缺少县城城镇发展不足规模偏小 | 第39-40页 |
3.3 铁岭县城镇职能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0-41页 |
3.3.1 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 第40-41页 |
3.3.2 铁岭县城镇职能结构问题分析 | 第41页 |
3.3.2.1 缺乏支撑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 第41页 |
3.3.2.2 产业发展低端产业链短小 | 第41页 |
3.4 铁岭县城镇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1-45页 |
3.4.1 铁岭县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3.4.1.1 县域的自然基础条件 | 第42页 |
3.4.1.2 县域产业空间布局 | 第42页 |
3.4.1.3 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42-43页 |
3.4.1.4 县域人口分布区域差异 | 第43页 |
3.4.2 铁岭县城镇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3.4.3 铁岭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问题分析 | 第44-45页 |
3.4.3.1 小城镇布局分散集聚程度低城镇发展不均衡性 | 第44-45页 |
3.4.3.2 道路交通建设不完善无法形成县域交通网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铁岭县域空间要素的特征分析 | 第47-69页 |
4.1 城镇体系空间影响要素简述 | 第47页 |
4.2 铁岭县人口要素特征分析 | 第47-53页 |
4.2.1 铁岭县人口要素的空间流动 | 第48-50页 |
4.2.1.1 铁岭县人口要素流动特点 | 第48-49页 |
4.2.1.2 铁岭县人口要素流动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铁岭县人口要素的空间分布 | 第50-52页 |
4.2.3 铁岭县人口要素总体评价 | 第52-53页 |
4.2.3.1 人口要素影响城镇规模 | 第52页 |
4.2.3.2 铁岭县人口要素空间发展的策略 | 第52-53页 |
4.3 铁岭县产业要素的特征分析 | 第53-58页 |
4.3.1 铁岭县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 | 第53-57页 |
4.3.1.1 铁岭县农业空间布局 | 第53-55页 |
4.3.1.2 铁岭县工业空间布局 | 第55-56页 |
4.3.1.3. 铁岭县服务业空间布局 | 第56-57页 |
4.3.1.4 三产业空间布局小结 | 第57页 |
4.3.2 铁岭县产业要素的总体评价 | 第57-58页 |
4.3.2.1 产业要素的作用 | 第57页 |
4.3.2.2 铁岭县产业要素的发展策略 | 第57-58页 |
4.4 铁岭县土地要素的特征分析 | 第58-62页 |
4.4.1 土地要素的内容 | 第58-59页 |
4.4.2 铁岭县土地要素概述 | 第59-61页 |
4.4.3 铁岭县土地要素的总体评价 | 第61-62页 |
4.4.3.1 土地要素的发展变化 | 第61-62页 |
4.4.3.2 土地要素的发展策略 | 第62页 |
4.5 铁岭县网络设施要素的特征分析 | 第62-66页 |
4.5.1 铁岭县网络设施要素内容 | 第62-66页 |
4.5.2 铁岭县网络设施要素总体评价 | 第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五章 铁岭县空间要素复合作用机制研究 | 第69-85页 |
5.1 空间要素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69-72页 |
5.1.1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含义 | 第69页 |
5.1.2 耦合作用机理 | 第69-71页 |
5.1.3 综合指标确定 | 第71-72页 |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空间要素数据处理 | 第72-76页 |
5.2.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72页 |
5.2.2 评价指标的主成份分析处理 | 第72-75页 |
5.2.3 权重计算方法 | 第75-76页 |
5.3 耦合协调度研究方法和判断标准 | 第76-80页 |
5.3.1 耦合协调度计算与判断标准 | 第76-77页 |
5.3.2 铁岭县四要素的耦合协调度判断及分析 | 第77-80页 |
5.3.2.1 耦合协调度判断 | 第77-78页 |
5.3.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78-80页 |
5.4 各乡镇综合潜力得分 | 第80-83页 |
5.4.1 主成分分析处理 | 第80-82页 |
5.4.2 各乡镇发展潜力综合得分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铁岭县域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对策 | 第85-101页 |
6.1 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目标 | 第85页 |
6.2 人口要素引导-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优化 | 第85-88页 |
6.2.1 明确人口要素分布确定城镇规模 | 第85-86页 |
6.2.2 完善城镇等级规模提升合理化水平 | 第86-88页 |
6.3 产业要素定位-城镇职能结构优化 | 第88-94页 |
6.3.1 丰富城镇职能类型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 第88-90页 |
6.3.2 分片区引导产业布局推动县域整体经济 | 第90-92页 |
6.3.3 加强产业链延伸促进城镇协同发展 | 第92-94页 |
6.4 网络设施要素完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 第94-98页 |
6.4.1 完善网络设施提高各城镇的通达度 | 第94-96页 |
6.4.2 “点轴”布局形成有序城镇空间结构 | 第96-98页 |
6.5 土地要素集约-铁岭县低碳生态城镇化 | 第98-100页 |
6.5.1 土地要素耦合度指导生态环境结构分区 | 第98-99页 |
6.5.2 土地要素保护策略制定 | 第99-10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1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101-102页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3.1 研究不足 | 第102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