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第9-13页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创新 | 第15页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市场监管 | 第16页 |
2.1.2 企业信用 | 第16页 |
2.1.3 企业信用监管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2 行政监督理论 | 第18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20页 |
3 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信用监管的现状 | 第20-28页 |
3.1 泰兴市企业信用现状 | 第20-22页 |
3.1.1 泰兴市企业信用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20-21页 |
3.1.2 守合同重信用情况 | 第21页 |
3.1.3 经营异常名录情况 | 第21页 |
3.1.4 企业违法情况 | 第21-22页 |
3.2 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信用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3.2.1 推进企业市场准入的信用体系建设 | 第22-24页 |
3.2.2 推进企业经营行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 第24-25页 |
3.2.3 推进企业信用监管的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 第25-26页 |
3.2.4 推进消费维权和对企业信用监管的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 第26页 |
3.2.5 推进企业信用监管制度体系改革 | 第26-28页 |
4 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28-38页 |
4.1 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4.1.1 对企业信用监管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28页 |
4.1.2 企业信用监管的分类指标不规范 | 第28-29页 |
4.1.3 对企业信用监管的责任落实不明确 | 第29页 |
4.1.4 对企业市场准入的信用监管存在缺陷 | 第29-30页 |
4.1.5 对企业经营行为的信用监管还不完善 | 第30-32页 |
4.1.6 对企业退出市场的信用监管存在不足 | 第32-33页 |
4.2 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信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8页 |
4.2.1 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第33-34页 |
4.2.2 对企业信用监管的奖惩机制不健全 | 第34页 |
4.2.3 市场监管局的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第34-35页 |
4.2.4 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缺失 | 第35页 |
4.2.5 “宽进严管”联动机制落实难 | 第35-36页 |
4.2.6 缺乏对企业信用建设的引导 | 第36-37页 |
4.2.7 缺乏对企业信用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5 国内外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38-46页 |
5.1 国外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 第38-41页 |
5.1.1 纽约市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 第38-39页 |
5.1.2 伦敦市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 第39-40页 |
5.1.3 国外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5.2 国内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 第41-46页 |
5.2.1 香港特区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 第41-42页 |
5.2.2 深圳市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 第42-44页 |
5.2.3 国内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44-46页 |
6 完善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信用监管的对策 | 第46-54页 |
6.1 改进和完善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措施 | 第46-49页 |
6.1.1 提请泰兴市人大完善企业信用监管的地方法规制度体系 | 第46页 |
6.1.2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协同监管机制 | 第46-47页 |
6.1.3 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 第47-48页 |
6.1.4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 | 第48页 |
6.1.5 完善企业退出市场的信用监管机制 | 第48-49页 |
6.1.6 提升企业信用监管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 第49页 |
6.2 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 | 第49-51页 |
6.2.1 引导企业建立信用自我管理机制 | 第49-50页 |
6.2.2 引导企业建立企业信用自我评价机制 | 第50-51页 |
6.3 优化企业信用监管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51-54页 |
6.3.1 完善行业协会对企业信用的约束机制 | 第51-52页 |
6.3.2 增强各种媒体对企业信用的监督约束作用 | 第52-5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