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 研究缘起与目的、方法 | 第8-9页 |
| (二)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三)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一、广西横县校椅镇壮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9页 |
| (一) 广西横县概况 | 第15-16页 |
| (二) 广西横县校椅镇壮歌剧的产生 | 第16-17页 |
| (三) 广西横县校椅镇壮歌剧发展 | 第17-19页 |
| 二、广西横县校椅镇壮歌剧的文化解读 | 第19-32页 |
| (一) 剧目特点 | 第19-20页 |
| (二) 剧团现状 | 第20-22页 |
| (三) 表演形式 | 第22-23页 |
| (四) 演出习俗 | 第23-24页 |
| (五) 艺术特色 | 第24-28页 |
| (六) 社会功能 | 第28-32页 |
| 三、广西横县校椅镇壮歌剧的传承主体——以横县校椅镇临江壮歌剧团为例 | 第32-40页 |
| (一) 剧团概况 | 第32-35页 |
| (二) 编剧 | 第35-36页 |
| (三) 演员 | 第36-38页 |
| (四) 观众 | 第38-40页 |
| 四、广西横县校椅镇壮歌剧的发展及传承机制 | 第40-47页 |
| (一) 民间艺人的创造与参与 | 第40-41页 |
| (二) 演出状况的优化 | 第41-44页 |
| (三) 政府力量的维系 | 第44-45页 |
| (四) 大众传媒的介入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注释 | 第49-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一 | 第55-58页 |
| 附录二 | 第58-60页 |
| 附图 | 第60-62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