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行草书中的气与势
|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一、张瑞图及其行草书艺术 | 第13-25页 |
| (一) 晚明书风的时代特征 | 第13-16页 |
| (二) 张瑞图行草书的艺术风格 | 第16-20页 |
| (三) 张瑞图对晚明书风的影响 | 第20-25页 |
| 二、气与势在张瑞图书法创作中的特征与表现 | 第25-37页 |
| (一) 气与势的审美范畴内涵 | 第25-28页 |
| 1. “气”的范畴 | 第25页 |
| 2. “势”的范畴 | 第25-26页 |
| 3. “气势”范畴 | 第26-28页 |
| (二) 气与势在中国书法创作中的生成机制 | 第28-32页 |
| 1. 气在书法(绘画)艺术领域的含义 | 第28-29页 |
| 2. 气与势的生成机制 | 第29-32页 |
| (三) 气与势在张瑞图书法作品中的体现 | 第32-37页 |
| 1. 力随笔现气从锋出 | 第32-33页 |
| 2. 结体与章法 | 第33-37页 |
| 三、张瑞图书法对当今书坛的启示意义 | 第37-45页 |
| (一) 当代书家学习张瑞图的成功范例 | 第37-40页 |
| (二) 时代特色书风的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40-43页 |
| 1. 时代书风的含义 | 第40-41页 |
| 2. 不同时期的时代书风 | 第41-42页 |
| 3. 时代特色书风与社会发展 | 第42-43页 |
| (三) 在继承中对书法传统的选择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注释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