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德国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重难点 | 第13-14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德国一般人格权及其损害赔偿的背景分析 | 第15-22页 |
2.1 德国一般人格权的确立 | 第15-19页 |
2.1.1 德国一般人格权确立的背景条件 | 第15-17页 |
2.1.2 德国一般人格权确立的标志——读者来信案 | 第17-19页 |
2.2 德国一般人格权损害赔偿的司法困境 | 第19-20页 |
2.3 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德国一般人格权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起源阶段 | 第22-27页 |
3.1 保罗达克尔案 | 第22-24页 |
3.1.1 案情介绍及判决分析 | 第22-23页 |
3.1.2 法院对《德国民法典》原第253条的突破适用 | 第23-24页 |
3.2 学术理论观点 | 第24-26页 |
3.2.1 否认说 | 第24-25页 |
3.2.2 补偿性功能说 | 第25-26页 |
3.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德国一般人格权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发展阶段 | 第27-44页 |
4.1 骑士案 | 第27-29页 |
4.1.1 案情介绍及判决分析 | 第28-29页 |
4.1.2 “痛苦抚慰金”的类推适用 | 第29页 |
4.2 人参案 | 第29-31页 |
4.2.1 案情介绍及判决分析 | 第30-31页 |
4.2.2 法院“通说”论证方式的形成 | 第31页 |
4.3 学术理论分析 | 第31-36页 |
4.3.1 痛苦抚慰金数额计算的争议 | 第32-33页 |
4.3.2 慰抚性功能说 | 第33-36页 |
4.4 立法尝试 | 第36-42页 |
4.4.1 1958 -1959年《关于修改民法对一般人格权与名誉权保护的草案》 | 第36-42页 |
4.4.2 1967 -1968年《损害赔偿法》的修正和补充 | 第42页 |
4.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德国一般人格权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成熟阶段 | 第44-50页 |
5.1 索拉雅案 | 第44-46页 |
5.1.1 案情介绍及判决分析 | 第44-45页 |
5.1.2 “金钱消除损害”的确立 | 第45-46页 |
5.2 学术理论分析——惩戒性功能说 | 第46-47页 |
5.3 立法保护模式及展望 | 第47-48页 |
5.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6章 对我国一般人格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启示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