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叶小纲《第二交响曲“长城”》音乐创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4页
    一、论文选题及依据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11-12页
    四、选题研究意义及价值第12-14页
第一章 叶小纲与《第二交响曲“长城”》第14-17页
    第一节 叶小纲的创作生平第14-15页
    第二节 《第二交响曲“长城”》的创作背景第15-17页
第二章 结构与结构力第17-37页
    第一节 乐曲整体结构布局第17-18页
    第二节 各乐章结构布局第18-29页
        一、《序》第18-20页
        二、《长城硝烟》第20-21页
        三、《汉唐风采》第21-23页
        四、《中原一瞥》第23页
        五、《嘉峪关》第23-25页
        六、《长城好汉》第25-26页
        七、《寂寞英雄》第26-27页
        八、《笑傲江山》第27-28页
        九、《壮哉长城》第28-29页
    第三节 结构的主要结构力第29-37页
        一、调式调性第30页
        二、主题及核心音调第30-32页
        三、音乐的时值第32-33页
        四、音色音响第33页
        五、旋律线条第33-34页
        六、文学与戏剧因素第34-37页
第三章 旋律音调第37-43页
    第一节 泛五声中国旋律风格第37-40页
    第二节 旋律音调的借鉴第40-43页
第四章 和声、复调第43-52页
    第一节 非三度叠置和声第43-46页
        一、二度结构的和声第43-44页
        二、四、五度叠置的和声第44-45页
        三、混合叠置的和声第45-46页
    第二节 五声音组的半音化技巧第46-48页
        一、五声音组半音附加音与半音替代音技巧第46-47页
        二、五声音组半音衔接技巧第47-48页
    第三节 双调性和泛调性第48-50页
        一、双调性第48-49页
        二、泛调性第49-50页
    第四节 复调技法第50-52页
        一、对比复调第50-51页
        二、模仿复调第51-52页
第五章 节奏、节拍第52-56页
    第一节 板式化节奏第52-54页
        一、散板第52页
        二、摇板第52-53页
        三、垛板第53-54页
    第二节 变节拍和节奏节拍对位第54-56页
第六章 配器第56-66页
    第一节 个性化的器乐与人声组合第56-59页
    第二节 “复风格”配器思维第59-61页
    第三节 前景——中景——背景第61-66页
结论第66-72页
    一、创作技法的融合第66-68页
    二、中国文化内涵第68-69页
    三、雅俗共赏第69-72页
附录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后记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音乐纪录片《疆行远方》叙事方法研究
下一篇:张鲁与定县小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