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二维铺层结构T型梁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三维纺织结构T型梁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5.1 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2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总结 | 第19页 |
1.7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制备 | 第21-2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制备 | 第21-26页 |
2.2.1 纤维与基体材料性质 | 第21-22页 |
2.2.2 三维编织T型梁预成型体制备 | 第22-25页 |
2.2.3 T型梁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 第25-26页 |
2.3 T型梁复合材料纤维体积分数测定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准静态弯曲和弯曲疲劳实验 | 第28-44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准静态三点弯曲实验 | 第28-32页 |
3.2.1 实验标准 | 第28页 |
3.2.2 准静态三点弯曲测试 | 第28-31页 |
3.2.3 三点弯曲疲劳测试 | 第31-3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3.3.1 S-N曲线 | 第32-34页 |
3.3.2 载荷-挠度滞后圈曲线 | 第34-36页 |
3.3.3 刚度降解 | 第36-37页 |
3.3.4 裂纹扩展规律 | 第37-38页 |
3.3.5 疲劳破坏形态分析 | 第38-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弯曲疲劳单胞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44-73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单胞几何模型 | 第44-46页 |
4.2.1 单胞几何模型假设 | 第44页 |
4.2.2 单胞几何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4.3 单胞体积分数 | 第46-48页 |
4.4 单胞内纱线体积含量 | 第48-51页 |
4.4.1 单胞内纱线方向角 | 第48-50页 |
4.4.2 单胞内纱线中纤维填充系数 | 第50-51页 |
4.5 纱线力学性能 | 第51-53页 |
4.6 单胞力学性能 | 第53-59页 |
4.6.1 局部坐标系下单胞力学性能 | 第53-55页 |
4.6.2 全局坐标系下单胞力学性能 | 第55-59页 |
4.6.3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整体刚度矩阵 | 第59页 |
4.7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单胞模型疲劳有限元计算 | 第59-72页 |
4.7.1 有限元计算流程 | 第59-60页 |
4.7.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60-61页 |
4.7.3 加载与约束条件 | 第61-62页 |
4.7.4 刚度退化准则 | 第62-63页 |
4.7.5 疲劳失效准则 | 第63-64页 |
4.7.6 有限元结果与讨论 | 第64-72页 |
4.7.6.1 刚度降解 | 第64-65页 |
4.7.6.2 挠度变化 | 第65-68页 |
4.7.6.3 应力分布 | 第68-70页 |
4.7.6.4 应变分布 | 第70-7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弯曲疲劳细观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73-95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建模思路 | 第73-74页 |
5.3 几何模型 | 第74-76页 |
5.3.1 编织预成型体 | 第74-75页 |
5.3.2 树脂 | 第75-76页 |
5.4 材料模型 | 第76-77页 |
5.5 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T型梁有限元模型 | 第77-79页 |
5.5.1 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77-78页 |
5.5.2 接触条件设置 | 第78页 |
5.5.3 网格划分 | 第78-79页 |
5.6 疲劳失效准则 | 第79-81页 |
5.7 有限元结果与讨论 | 第81-94页 |
5.7.1 应力分布 | 第81-91页 |
5.7.1.1 材料整体应力分布特征 | 第81-83页 |
5.7.1.2 纱线应力分布 | 第83-86页 |
5.7.1.3 树脂应力分布 | 第86-89页 |
5.7.1.4 不同组分之间应力比较 | 第89-91页 |
5.7.2 能量分析 | 第91页 |
5.7.3 疲劳破坏形态 | 第91-9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5-97页 |
6.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