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2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多功能纳米载体 | 第16-31页 |
1.2.1 “隐身”保护 | 第16-19页 |
1.2.2 靶向 | 第19-29页 |
1.2.2.1 血管靶向 | 第19-22页 |
1.2.2.2 细胞靶向 | 第22-27页 |
1.2.2.3 细胞器靶向 | 第27-29页 |
1.2.3 智能响应药物控释 | 第29-30页 |
1.2.4 多功能一体化 | 第30-31页 |
1.3 无机纳米载体材料 | 第31-37页 |
1.3.1 介孔二氧化硅 | 第32-34页 |
1.3.2 金纳米材料 | 第34-35页 |
1.3.3 磁性纳米材料 | 第35-36页 |
1.3.4 其它 | 第36-37页 |
1.4 选题思路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2页 |
第二章 介孔硅基药物/治疗肽协同运载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 第52-75页 |
2.1 前言 | 第52-5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4-59页 |
2.2.1 试剂和药品 | 第54页 |
2.2.2 合成与表征 | 第54-57页 |
2.2.2.1 PEG-PLL(DMA)的合成 | 第54-55页 |
2.2.2.2 多肽化合物的合成 | 第55-56页 |
2.2.2.3 MCM-41型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56页 |
2.2.2.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修饰 | 第56页 |
2.2.2.5 抗癌药物TPZ的封装 | 第56页 |
2.2.2.6 材料表征 | 第56-57页 |
2.2.3 不同pH条件下纳米粒子表面电荷转变 | 第57页 |
2.2.4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 第57页 |
2.2.5 体外细胞共培养 | 第57-58页 |
2.2.6 流式细胞计检测 | 第58页 |
2.2.7 细胞毒性 | 第58-59页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1页 |
2.3.1 合成与表征 | 第59-63页 |
2.3.1.1 PEG-PLL(DM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61页 |
2.3.1.2 多肽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页 |
2.3.1.3 多功能信封型介孔硅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63页 |
2.3.2 信封型纳米粒子表面电荷转变 | 第63-64页 |
2.3.3 还原响应控制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64-65页 |
2.3.4 肿瘤酸性微环境触发的靶向内吞 | 第65-68页 |
2.3.5 细胞内线粒体特异性破坏 | 第68-69页 |
2.3.6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第69-7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三章 基于介孔硅/纳米金杂化纳米复合物的光控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 | 第75-98页 |
3.1 前言 | 第75-7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7-82页 |
3.2.1 试剂和药品 | 第77页 |
3.2.2 合成与表征 | 第77-80页 |
3.2.2.1 α,β CD二聚体的合成 | 第77-78页 |
3.2.2.2 FAM-GGPLGLAC的合成 | 第78页 |
3.2.2.3 Ad-PEG-SH的合成 | 第78-79页 |
3.2.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9页 |
3.2.2.5 荧光检测纳米金指示剂(FAM-Pep-AuNP-PEG-Ad)的制备 | 第79页 |
3.2.2.6 光响应介孔硅纳米载体的制备 | 第79-80页 |
3.2.2.7 多功能介孔硅/纳米金杂化纳米载体的构建 | 第80页 |
3.2.2.8 材料的表征 | 第80页 |
3.2.3 光响应体外药物释放 | 第80页 |
3.2.4 MMP-2酶触发的荧光恢复 | 第80-81页 |
3.2.5 体外细胞共培养 | 第81页 |
3.2.6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 | 第81页 |
3.2.7 细胞毒性 | 第81-8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0页 |
3.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82-87页 |
3.3.2 体外肿瘤细胞触发的荧光恢复 | 第87-88页 |
3.3.3 光敏感药物释放 | 第88-90页 |
3.3.4 细胞毒性 | 第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第四章 基于层层组组装技术的介孔硅基纳米诊疗体系的研究 | 第98-127页 |
4.1 前言 | 第98-10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0-106页 |
4.2.1 试剂和药品 | 第100页 |
4.2.2 合成与表征 | 第100-102页 |
4.2.2.1 mono-6-azido-6-deoxy-permethyl-β-CD的合成 | 第100-101页 |
4.2.2.2 炔基化透明质酸(HA-alkyne)的合成 | 第101页 |
4.2.2.3 环糊精修饰的透明质酸(HA-CD)的合成 | 第101页 |
4.2.2.4 多层膜包裹的介孔硅基纳米诊疗体系的合成 | 第101-102页 |
4.2.2.5 材料的表征 | 第102页 |
4.2.3 单线态氧(~1O_2)检测 | 第102页 |
4.2.4 酶触发药物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102-103页 |
4.2.5 抗光漂白性能研究 | 第103页 |
4.2.6 体外细胞共培养 | 第103页 |
4.2.7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 | 第103页 |
4.2.8 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吖啶橙(AO)染色分析、及缺氧检测 | 第103-104页 |
4.2.9 碘化丙啶(PI)染色分析 | 第104页 |
4.2.10 细胞毒性 | 第104-105页 |
4.2.11 流式凋亡检测 | 第105页 |
4.2.12 体内肿瘤模型 | 第105页 |
4.2.13 体内荧光及磁共振成像 | 第105页 |
4.2.14 体内肿瘤治疗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105-106页 |
4.2.15 统计学分析 | 第10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2页 |
4.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6-112页 |
4.3.2 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 | 第112-113页 |
4.3.3 细胞内光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 第113-115页 |
4.3.4 体外细胞毒性 | 第115-118页 |
4.3.5 体内荧光和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118-119页 |
4.3.6 体内肿瘤治疗及生物安全评价 | 第119-12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第五章 多功能磁性介孔硅纳米载体的构建及生物医学评价 | 第127-154页 |
5.1 前言 | 第127-12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9-135页 |
5.2.1 试剂和药品 | 第129页 |
5.2.2 合成与表征 | 第129-131页 |
5.2.2.1 cisPt(Ⅳ)-(COOH)_2的合成 | 第129-130页 |
5.2.2.2 AD-PEG_8-GRGDS的合成 | 第130页 |
5.2.2.3 壳-核磁性介孔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30页 |
5.2.2.4 多功能纳米诊疗体系的制备 | 第130-131页 |
5.2.2.5 材料的表征 | 第131页 |
5.2.3 还原响应控制释放的研究 | 第131-132页 |
5.2.4 体外肿瘤细胞靶向内吞及细胞内药物释放研究 | 第132页 |
5.2.5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 | 第132-133页 |
5.2.6 ICP-AES检测细胞内Fe含量 | 第133页 |
5.2.7 体外细胞MR成像 | 第133页 |
5.2.8 体外细胞毒性 | 第133-134页 |
5.2.9 体内肿瘤模型 | 第134页 |
5.2.10 体内MR成像 | 第134页 |
5.2.11 体内肿瘤治疗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134-135页 |
5.2.12 统计学分析 | 第13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7页 |
5.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5-140页 |
5.3.2 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 | 第140-143页 |
5.3.3 体外细胞毒性 | 第143-144页 |
5.3.4 体内MR成像 | 第144-145页 |
5.3.5 体内肿瘤治疗及生物安全评价 | 第145-1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4页 |
第六章 基于金纳米棒的小分子抑制剂运载系统的构建及生物学评价 | 第154-182页 |
6.1 引言 | 第154-15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56-162页 |
6.2.1 试剂和药品 | 第156页 |
6.2.2 合成与表征 | 第156-157页 |
6.2.2.1 HA-LA/DC的合成 | 第156页 |
6.2.2.2 金纳米棒(GNRs)的合成 | 第156-157页 |
6.2.2.3 GNR/HA和GNR/HA-DC的合成 | 第157页 |
6.2.2.4 材料的表征 | 第157页 |
6.2.3 酶响应药物释放 | 第157-158页 |
6.2.4 体外细胞共培养 | 第158-159页 |
6.2.5 细胞毒性 | 第159页 |
6.2.6 活死细胞染色分析 | 第159-160页 |
6.2.7 体内肿瘤模型 | 第160页 |
6.2.8 体内光热成像 | 第160页 |
6.2.9 体内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60-161页 |
6.2.10 体内肿瘤治疗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161页 |
6.2.11 统计学分析 | 第161-16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62-176页 |
6.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162-165页 |
6.3.2 体外肿瘤细胞靶向内吞及代谢调控 | 第165-169页 |
6.3.3 体外细胞毒性 | 第169-172页 |
6.3.4 体内光热成像、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72-173页 |
6.3.5 体内肿瘤治疗及生物安全评价 | 第173-1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2页 |
全文总结 | 第182-18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83-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