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7-18页 |
摘要 | 第18-20页 |
Abstract | 第20-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53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24-26页 |
1.2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的地理环境和水文学特征 | 第26-43页 |
1.2.1 白令海和北冰洋的地理环境 | 第26-29页 |
1.2.2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的海流 | 第29-35页 |
1.2.3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的水团特征 | 第35-37页 |
1.2.4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的海冰状况 | 第37-40页 |
1.2.5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的入海径流 | 第40-43页 |
1.3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的淡水收支平衡 | 第43-45页 |
1.3.1 河流输入 | 第43页 |
1.3.2 海冰的形成与融化 | 第43-44页 |
1.3.3 太平洋入流水 | 第44页 |
1.3.4 大气环流对北冰洋淡水组分的影响 | 第44-45页 |
1.4 海水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应用 | 第45-47页 |
1.4.1 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应用原理 | 第45-46页 |
1.4.2 海水δ~(18)O在北冰洋的应用 | 第46-47页 |
1.5 海水中的镭同位素及其应用 | 第47-51页 |
1.5.1 海水中~(226)Ra、~(228)Ra的地球化学行为 | 第47-49页 |
1.5.2 ~(226)Ra和~(228)Ra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1.5.3 河水组分运移时间的计算 | 第50-51页 |
1.6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51-53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53-68页 |
2.1 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 | 第53-61页 |
2.1.1 δ~(18)O值 | 第53页 |
2.1.2 氧同位素标准 | 第53-55页 |
2.1.3 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2.1.4 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光腔衰荡光谱测量 | 第56-60页 |
2.1.5 分析方法 | 第60页 |
2.1.6 海水δ~(18)O值的确定 | 第60-61页 |
2.2 海水中~(226)Ra、~(228)Ra的分析 | 第61-68页 |
2.2.1 ~(226)Ra、~(228)Ra的富集 | 第61-62页 |
2.2.2 ~(226)Ra的分析 | 第62-63页 |
2.2.3 ~(228)Ra的分析 | 第63-67页 |
2.2.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白令海海水δ~(18)O、~(226)Ra和~(228)Ra及其应用 | 第68-112页 |
3.1 引言 | 第68-70页 |
3.2 方法 | 第70-81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70-72页 |
3.2.2 河水和海冰融化水组分的计算 | 第72-81页 |
3.3 结果 | 第81-102页 |
3.3.1 海水δ~(18)O值和盐度的关系 | 第81-83页 |
3.3.2 ~(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和~(228)Ra/~(226)Ra)_(A.R.) | 第83-84页 |
3.3.3 表层分布 | 第84-87页 |
3.3.4 断面分布 | 第87-102页 |
3.4 讨论 | 第102-111页 |
3.4.1 河水组分平均份额(I_(MW)/Depth)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 第102-103页 |
3.4.2 海冰融化水组分平均份额(I_(SIM)/Depth)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 第103-105页 |
3.4.3 白令海主要水团淡水组分和镭同位素的特征 | 第105-109页 |
3.4.4 河水和海冰融化水之间的关系 | 第109-111页 |
3.5 结论 | 第111-112页 |
第四章 西北冰洋海δ~(18)O、~(226)Ra和~(228)Ra的示踪研究 | 第112-176页 |
4.1 引言 | 第112-116页 |
4.2 方法 | 第116-121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116-118页 |
4.2.2 河水和海冰融化水组分的计算 | 第118-121页 |
4.3 结果 | 第121-157页 |
4.3.1 海水δ~(18)O值和盐度的关系 | 第121-123页 |
4.3.2 ~(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和~(228)Ra/~(226)Ra)_(A.R.) | 第123-125页 |
4.3.3 表层分布 | 第125-130页 |
4.3.4 断面分布 | 第130-157页 |
4.4 讨论 | 第157-174页 |
4.4.1 西北冰洋河水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157-159页 |
4.4.2 西北冰洋海冰融化水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159-163页 |
4.4.3 西北冰洋主要水团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 第163-167页 |
4.4.4 白令海和西北冰洋河水组分的运移时间 | 第167-174页 |
4.5 结论 | 第174-176页 |
第五章 白令海峡和西北冰洋河水与海冰融化水的时空变化 | 第176-206页 |
5.1 引言 | 第176-179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79-180页 |
5.3 河水积分高度(I_(MW))的年际变化 | 第180-188页 |
5.3.1 白令海峡 | 第180-183页 |
5.3.2 楚科奇海 | 第183-186页 |
5.3.3 加拿大海盆 | 第186-188页 |
5.4 海冰融化水积分高度(I_(SIM))的年际变化 | 第188-194页 |
5.4.1 白令海峡 | 第188-190页 |
5.4.2 楚科奇海 | 第190-192页 |
5.4.3 加拿大海盆 | 第192-194页 |
5.5 海冰净融化水平均份额(I_(PSIM)/Depth)的年际变化 | 第194-198页 |
5.6 净盐卤水平均份额(I_(NSIM)/Depth)的年际变化 | 第198-201页 |
5.7 淡水积分高度(I_(FW))的年际变化 | 第201-205页 |
5.7.1 白令海峡 | 第201-202页 |
5.7.2 楚科奇海 | 第202-203页 |
5.7.3 加拿大海盆 | 第203-205页 |
5.8 结论 | 第205-20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206-211页 |
6.1 白令海海水δ~(18)O、~(226)Ra和~(228)Ra的示踪研究 | 第206-207页 |
6.2 西北冰洋海水δ~(18)O、~(226)Ra和~(228)Ra的示踪研究 | 第207-208页 |
6.3 白令海峡和西北冰洋河水与海冰融化水的时空变化 | 第208-209页 |
6.4 创新点、不足和展望 | 第209-211页 |
6.4.1 创新点 | 第209-210页 |
6.4.2 不足和展望 | 第210-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41页 |
在学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41-242页 |
1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 第241页 |
2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41页 |
3 参加的主要航次 | 第241-242页 |
致谢 | 第242-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