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中国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考虑环境和能源因素的城市快速路动态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1.2.1 交通流仿真模型第13-14页
        1.2.2 尾气排放和燃油消耗模型第14-15页
        1.2.3 交通控制策略第15-16页
        1.2.4 快速路多目标控制方法第16-19页
        1.2.5 动态多目标优化算法第19-2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7页
        1.3.1 主要内容第23-24页
        1.3.2 创新点第24-26页
        1.3.3 主要思路第26-27页
    1.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第28-40页
    2.1 快速路交通控制策略第28-29页
    2.2 快速路交通控制方法——模型预测控制第29-32页
        2.2.1 基本概念第29-30页
        2.2.2 交通控制中的应用第30-31页
        2.2.3 性能指标第31-32页
    2.3 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及相关算法第32-38页
        2.3.1 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其分类第32-35页
        2.3.2 基本的静态多目标进化算法——NSGA-II第35-38页
    2.4 基于动态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模型预测控制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单匝道快速路动态多目标交通优化控制第40-74页
    3.1 交通流仿真模型与尾气排放和燃油消耗模型第40-43页
        3.1.1 METANET交通流仿真模型第40-42页
        3.1.2 尾气排放与燃油消耗模型第42-43页
    3.2 基于聚类预测的动态多目标优化算法第43-59页
        3.2.1 预测模型第44-45页
        3.2.2 CPDMO-NSGA-II算法第45-50页
        3.2.3 测试函数与评价指标第50-51页
        3.2.4 算法性能第51-59页
    3.3 实例仿真与分析第59-72页
        3.3.1 仿真场景第59-60页
        3.3.2 单匝道快速路的交通优化控制问题描述第60-61页
        3.3.3 约束处理第61-63页
        3.3.4 控制方案选择第63-64页
        3.3.5 仿真结果第64-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多匝道快速路动态多目标交通优化控制第74-105页
    4.1 CTM交通流仿真模型第74-76页
    4.2 基于多种群预测的动态多目标优化算法第76-85页
        4.2.1 MPPDMO-NSGA-II算法第77-80页
        4.2.2 算法性能第80-85页
    4.3 实例仿真与分析第85-103页
        4.3.1 仿真场景第86-88页
        4.3.2 多匝道快速路的交通优化控制问题描述第88-89页
        4.3.3 约束处理与控制方案选择第89-90页
        4.3.4 分布式优化控制第90-91页
        4.3.5 仿真结果第91-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仿真平台第105-121页
    5.1 仿真平台结构设计第105-107页
    5.2 控制方案优化模块第107-111页
        5.2.1 单匝道快速路网第107-108页
        5.2.2 多匝道快速路网第108-111页
    5.3 基于 Visual C第111-117页
        5.3.1 用户界面第111-112页
        5.3.2 MATLAB类库第112页
        5.3.3 VISSIM的COM接口第112-116页
        5.3.4 数据库接口第116-117页
    5.4 路网仿真模块第117-119页
        5.4.1 路网模型第117-118页
        5.4.2 输入数据第118-119页
        5.4.3 输出数据第119页
    5.5 数据库第119-120页
    5.6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3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21-122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重载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创新及经济效益研究
下一篇:高铁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