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可变线路公交及其设计流程分析第21-29页
    2.1 可变线路公交系统分析第21-23页
        2.1.1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方式第21-22页
        2.1.2 可变线路公交运营流程第22-23页
    2.2 可变线路公交设计流程第23-27页
        2.2.1 可变线路公交前期决策第23-24页
        2.2.2 可变线路公交后期优化第24-27页
    2.3 可变线路公交决策系统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可变线路公交使用意向与系统要素分析第29-39页
    3.1 可变线路公交使用意向分析第29-32页
    3.2 可变线路公交系统要素分析第32-36页
        3.2.1 控制站第32页
        3.2.2 服务区域第32-33页
        3.2.3 乘客类型第33页
        3.2.4 出行需求数第33-34页
        3.2.5 可变线路公交拒绝率第34页
        3.2.6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周期第34-35页
        3.2.7 可变线路公交发车间隔第35-36页
    3.3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方案设计理念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方案宏观设计方法第39-51页
    4.1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方案宏观设计条件假设第39-40页
    4.2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周期计算方法第40-43页
        4.2.1 各类型乘客人数计算方法第40-41页
        4.2.2 可变线路公交行驶时间计算方法第41-43页
        4.2.3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周期计算方法第43页
    4.3 可变线路公交发车间隔确定方法第43-49页
        4.3.1 公交公司运营成本约束第43-44页
        4.3.2 可变线路公交服务质量约束第44-48页
        4.3.3 可变线路公交最大周期约束第48-49页
        4.3.4 可变线路公交发车间隔计算方法第49页
    4.4 可变线路公交车辆数确定方法第49-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方案微观设计方法第51-67页
    5.1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方案微观设计条件假设第51页
    5.2 可变线路公交调度模型第51-52页
    5.3 基于简单插入的调度算法第52-58页
        5.3.1 简单插入算法原理概述第52-53页
        5.3.2 备选班次集合确定方法第53-56页
        5.3.3 最终班次确定方法第56-58页
    5.4 基于拒绝-重新插入的调度优化算法第58-63页
        5.4.1 简单插入算法缺点分析第58-60页
        5.4.2 拒绝-重新插入第60-63页
    5.5 算法比较第63-66页
        5.5.1 仿真参数设定第63-64页
        5.5.2 算法比较分析第64-66页
    5.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案例分析第67-75页
    6.1 设计区域概况与基础参数设定第67页
    6.2 可变线路公交发车间隔计算第67-69页
        6.2.1 公交公司运营成本约束第67-68页
        6.2.2 服务质量约束第68-69页
        6.2.3 最大周期约束第69页
        6.2.4 发车间隔确定第69页
    6.3 可变线路公交运行周期计算第69-70页
    6.4 可变线路公交行车时刻表第70-71页
    6.5 可变线路公交仿真结果分析第71-74页
    6.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9页
    7.1 研究结论第75-76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76页
    7.3 研究展望第76-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97页
作者简介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通勤客流出行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智能管控技术在S233建湖段水泥砼质量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