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7-18页 |
1.5.1 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论文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内部控制含义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 第18-29页 |
2.1 国外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系 | 第18-22页 |
2.1.1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18-21页 |
2.1.2 基于ERM框架的内部控制含义 | 第21-22页 |
2.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 | 第22-25页 |
2.2.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的内容 | 第22-23页 |
2.2.2 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 | 第23-24页 |
2.2.3 我国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 | 第24-25页 |
2.3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3.1 组织行为理论 | 第25-26页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7页 |
2.3.3 舞弊动因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 第29-37页 |
3.1 互联网企业的含义 | 第29页 |
3.2 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特点 | 第29-34页 |
3.2.1 战略目标层面 | 第29-30页 |
3.2.2 经营目标层面 | 第30-33页 |
3.2.3 合规目标层面 | 第33页 |
3.2.4 资产目标层面 | 第33页 |
3.2.5 报告目标层面 | 第33-34页 |
3.3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 第34-35页 |
3.3.1 组织目标不同,内部控制风险点不一样 | 第34页 |
3.3.2 资产配置不同,风险控制偏好不一样 | 第34页 |
3.3.3 运营模式不同,内部控制难度不一样 | 第34-35页 |
3.4 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3.4.1 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不够科学和全面 | 第35-36页 |
3.4.2 互联网企业缺少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 第36页 |
3.4.3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 第37-49页 |
4.1 乐视内部控制分析 | 第37-43页 |
4.1.1 乐视资金链断裂事件回顾 | 第37-38页 |
4.1.2 乐视简介 | 第38-39页 |
4.1.3 乐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4.2 星网锐捷案例分析 | 第43-48页 |
4.2.1 星网锐捷的简介 | 第44页 |
4.2.2 星网锐捷的内部控制分析 | 第44-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相关对策与建议 | 第49-53页 |
5.1 战略层面 | 第49-50页 |
5.1.1 建立和健全战略目标制定机构 | 第49页 |
5.1.2 制定科学、全面的战略目标 | 第49-50页 |
5.2 经营层面 | 第50-51页 |
5.2.1 梳理组织架构 | 第50页 |
5.2.2 设置全面预算控制 | 第50-51页 |
5.2.3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 | 第51页 |
5.3 合规层面 | 第51页 |
5.4 资产层面 | 第51-52页 |
5.5 报告层面 | 第52-53页 |
总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