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一级公路交通事故特性与行车安全影响分析 | 第19-31页 |
2.1 已运营一级公路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19-24页 |
2.1.1 调研目的 | 第19页 |
2.1.2 普炭一级公路 | 第19-21页 |
2.1.3 湖南某一级公路 | 第21-23页 |
2.1.4 平原区某干线一级公路 | 第23-24页 |
2.2 平面交叉口行车安全影响分析 | 第24-30页 |
2.2.1 驾驶员因素 | 第24-26页 |
2.2.2 车辆因素 | 第26-29页 |
2.2.3 道路环境因素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平面交叉口左转车辆远引掉头研究 | 第31-46页 |
3.1 远引掉头及交织区概述 | 第31-32页 |
3.2 评价指标确定 | 第32-33页 |
3.3 公路通行能力手册计算方法 | 第33-41页 |
3.3.1 交织类型 | 第33-34页 |
3.3.2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第34-37页 |
3.3.3 交织段最小长度计算 | 第37-41页 |
3.4 VISSIM仿真验证 | 第41-44页 |
3.4.1 仿真软件概述 | 第41-42页 |
3.4.2 仿真模型建立 | 第42页 |
3.4.3 仿真结果输出 | 第42-44页 |
3.4.4 仿真结果对比 | 第44页 |
3.5 远引掉头位置确定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一级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 第46-64页 |
4.1 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保障设施设置目标 | 第46页 |
4.2 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口分类 | 第46-49页 |
4.2.1 平面交叉口功能划分 | 第46-47页 |
4.2.2 平面交叉口类型确定 | 第47-49页 |
4.3 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 第49-60页 |
4.3.1 明确路权 | 第49-51页 |
4.3.2 视距保障 | 第51-52页 |
4.3.3 视线诱导 | 第52-56页 |
4.3.4 警示提醒 | 第56-60页 |
4.4 辅道设置 | 第60-63页 |
4.4.1 辅道设置条件 | 第61-62页 |
4.4.2 辅道起终点确定 | 第62页 |
4.4.3 辅道的形式 | 第62页 |
4.4.4 辅道设计标准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大山包一级公路工程应用 | 第64-76页 |
5.1 大山包一级公路工程概况 | 第64页 |
5.2 大山包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口分类 | 第64-67页 |
5.3 大山包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口远引掉头工程应用 | 第67-68页 |
5.4 大山包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施改善措施 | 第68-71页 |
5.4.1 基本路段交安设施对策 | 第68-69页 |
5.4.2 平曲线路段交安设施对策 | 第69-70页 |
5.4.3 纵坡路段交安设施对策 | 第70-71页 |
5.5 大山包一级公路辅道设置 | 第71-75页 |
5.5.1 辅道功能定位 | 第71页 |
5.5.2 辅道起终点选择 | 第71-72页 |
5.5.3 辅道设置情况 | 第72-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