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其他科学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相变储能的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相变蓄热材料发展现状第15-17页
        1.2.3 新风系统发展现状第17-19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相变储能—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第21-29页
    2.1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设计第21-24页
        2.1.1 光伏材料的分类及选择第22-23页
        2.1.2 高效水流换热器的设计第23-24页
        2.1.3 风流道的构成与风口设置第24页
    2.2 相变储能装置介绍第24-27页
        2.2.1 相变材料的选择原则第24-26页
        2.2.2 相变材料的封装方式第26-27页
        2.2.3 相变储能系统内部系统排布形式第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相变储能—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基础理论第29-41页
    3.1 光伏系统的理论基础第29-36页
        3.1.1 单晶硅光伏电池板的发电原理第30-33页
        3.1.2 控制器的理论基础第33-34页
        3.1.3 蓄电池的理论基础第34-36页
        3.1.4 太阳能发电效率的计算第36页
    3.2 相变储能的传热机理研究第36-38页
        3.2.1 相变传热的特性第36-37页
        3.2.2 相变传热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第37-38页
    3.3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理论研究第38-40页
        3.3.1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平衡方程第38-39页
        3.3.2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效率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实验台搭建与系统测试第41-55页
    4.1 实验台的搭建第41-46页
        4.1.1 实验台装置尺寸确定和试验工况第41-42页
        4.1.2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制造与优化第42-45页
        4.1.3 相变储能高效换热装置的制作第45-46页
    4.2 测试仪器第46-48页
    4.3 测试时间工况第48页
        4.3.1 夏季测试工况第48页
        4.3.2 冬季测试工况第48页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48-54页
        4.4.1 夏季工况测试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4.4.2 冬季工况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相变储能—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的数值模拟第55-77页
    5.1 FLUENT软件及数值模拟模型介绍第55-59页
        5.1.1 FLUENT软件简介第55页
        5.1.2 连续介质模型第55-56页
        5.1.3 湍流模型第56-59页
        5.1.4 凝固/融化模型第59页
    5.2 相变储能—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模拟第59-67页
        5.2.1 相变储能系统模型建立第59-62页
        5.2.2 模拟结果显示与分析第62-67页
    5.3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模拟第67-74页
        5.3.1 太阳能热水换热装置的模拟分析第67-71页
        5.3.2 太阳能新风换热装置的模拟分析第71-74页
    5.4 相变储能系统模拟优化第74-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系统经济与环保效益分析第77-81页
    6.1 相变储能—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经济效益分析第77-79页
        6.1.1 经济性分析的原则和方法第77-78页
        6.1.2 系统初投资分析第78页
        6.1.3 寿命周期成本和年费用分析第78-79页
    6.2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环保效益分析第79-80页
        6.2.1 环境污染相关知识第79页
        6.2.2 温室效应第79页
        6.2.3 污染物排放量与CO_2减排量的计算第79-80页
    6.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结论第81-83页
    7.1 结论第81页
    7.2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作者简介第8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灾后过渡性临时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征的养老建筑刺激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