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本课题的起缘和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客体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特点 | 第14-16页 |
1.3.1 应急建筑与灾后过渡性临时建筑范围限定 | 第14-15页 |
1.3.2 灾后过渡性临时建筑名词解析 | 第15页 |
1.3.3 灾后过渡性临时建筑主要特点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内容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灾后过渡性Ⅰ临时建筑设计原则 | 第21-28页 |
2.1 防灾抗灾原则 | 第21页 |
2.2 应急性原则 | 第21-22页 |
2.2.1 可快速搭建的结构体系 | 第21页 |
2.2.2 低技术的建造方式 | 第21-22页 |
2.2.3 合理的降低成本 | 第22页 |
2.2.4 构造简单而安全 | 第22页 |
2.2.5 构件运输方便 | 第22页 |
2.3 普适性原则 | 第22页 |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2-23页 |
2.5 人文关怀原则 | 第23-27页 |
2.5.1 灾后心理概况 | 第23-25页 |
2.5.2 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 第25-27页 |
2.5.3 人文关怀在灾后过渡性临时建筑体现的意义 | 第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设计的构成要素 | 第28-42页 |
3.1 过渡性安置场地选址与规模 | 第28-30页 |
3.1.1 场地选择需结合地质灾害评估 | 第28页 |
3.1.2 场地选择的历史人文因素 | 第28-30页 |
3.1.3 场地规模 | 第30页 |
3.2 支撑结构体系的稳固性和灵活性 | 第30-35页 |
3.2.1 墙柱承重的结构体系 | 第31-32页 |
3.2.2 框架结构体系 | 第32-33页 |
3.2.3 膜结构 | 第33页 |
3.2.4 其他非常规结构体系 | 第33-35页 |
3.3 材料使用的多元表达 | 第35-38页 |
3.3.1 材料使用的地域性表达 | 第35-36页 |
3.3.2 材料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36-38页 |
3.3.3 材料使用的人文关怀表达 | 第38页 |
3.4 生活空间的尺度、布局与设施 | 第38-40页 |
3.4.1 适宜的单体空间尺度 | 第38-39页 |
3.4.2 空间布局应急交通与配套设施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案例解析及其对比 | 第42-57页 |
4.1 案例解析 | 第42-53页 |
4.1.1 彩钢板房在我国的应用 | 第42-46页 |
4.1.2 坂茂的纸管建筑 | 第46-53页 |
4.2 案例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4.2.1 关于普适性的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2.2 关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2.3 基于表皮肌理与色彩的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设计策略及其表达 | 第57-71页 |
5.1 板房的改进策略之地域性表达 | 第57-60页 |
5.1.1 现行板房空间布局情况 | 第57页 |
5.1.2 对民居空间组合的针对性改进方案 | 第57-60页 |
5.2 板房的改进策略之建筑色彩 | 第60-63页 |
5.2.1 色彩心理学 | 第60-62页 |
5.2.2 板房的色彩设计 | 第62-63页 |
5.3 脚手架作为可快速成型结构的启示 | 第63-65页 |
5.3.1 优势分析 | 第63-64页 |
5.3.2 案例分析 | 第64-65页 |
5.4 以竹为例建筑材料的多元化选择 | 第65-69页 |
5.4.1 泰国Noh Bo的孤儿睡眠小屋 | 第66-67页 |
5.4.2 廉价土材料临时安置房建造实验 | 第67-68页 |
5.4.3 对竹材使用性能的验证 | 第68-69页 |
5.5 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76-77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